●遐迩
由香港著名导演许鞍华执导、斯琴高娃与周润发主演、众多名星客串的电影——《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自3月6日上映以来,媒体和观众几乎是一边倒的叫好声,然而尴尬的是票房收入“凄凉”。星美影城袁鑫总经理等影院负责人说,《姨妈》吃亏在“文艺气质”上。(3月18日《北京青年报》)
在商业影片火热的天空下,影院能保证《汉江怪物》、《通天塔》一天五六场,而对《姨妈》则不同,多时达到三四场,少时只有一场,甚至上映几场,就被打入“冷宫”,且排映的时间段基本上都是上午和下午,晚7时至9时的黄金时段基本没有场次。这是《姨妈》不叫座的一个原因。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最高荣誉“金狮”的《三峡好人》,和本届威尼斯电影节在地平线单元获得最佳影片奖的《马背上的法庭》,都受到过此种“优待”。
按理说,在文化多元的社会,有商业影片,也该有艺术电影,可能艺术电影无法与商业影片拼票房,但也不至于收不回投资。然而,现实偏偏对艺术电影不友好。一是影院很少给安排场次,凡艺术电影命运都差不多。二是很多观众对艺术电影不“感冒”,当然也有不少观众想看却看不到。《三峡好人》在国际上获奖后,便迅速签下法国、日本、巴西、比利时、荷兰等国的海外版权,而在国内却遭到冷落。《姨妈》也是叫好不叫座。
为什么艺术电影在国内身陷尴尬?尽管有影院追逐利益对艺术电影缺乏信心不给让座的原因,但我以为根本原因还在于身处社会浮躁文化浮躁旋涡中的人们无法静下心来欣赏品味艺术电影,寻求过眼云烟的感官刺激成为时尚。在艺术电影须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背景下,一些电影工作者还能避开浮躁拍摄艺术电影,其为艺术为人生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理应得到汇报。院线给艺术电影一些座位一些场次,不只是对电影工作者辛勤劳动的尊重,也是在为电影事业的健康发展做贡献。
从社会的需要和电影事业的发展看,艺术电影身陷尴尬不是好事。尽管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商业电影的崛起是必然的,也是允许的,但是艺术电影身陷尴尬也是不应该的。毕竟艺术电影的内涵和外延都要大于商业电影,单从社会发展这个角度说,即使不能成为主流电影,也不能被影院和观众冷落。因为长期侵润在商业电影中的人,其心灵容易受到“污染”,不利于身心健康地成长,也不利于社会健康发展。
从社会发展和电影事业的健康发展上说,我们应该给艺术电影多些关照,比如:一是,单独建设艺术影院或在影院设几个艺术影厅,专门放映艺术电影,以满足热衷于艺术电影的观众需求;二是,实行艺术电影低票价制,培养发展艺术电影市场;三是,把艺术电影的拍摄放映纳入公共事业管理范畴,或在政策上对艺术电影的拍摄放映给以优惠。
总之,为了社会的健康发展和电影事业的健康发展,政府有责任帮忙艺术电影走出尴尬境地,绝不能让艺术电影在中国失去市场,甚至“灭绝”。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赵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