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兴东
近来翻看报纸、查阅网站,真可谓有喜有忧。
喜的是:《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将于4月1日起正式施行,从这一天开始,浙江方言播音须报批,篡改成语将被指违法。(新华网浙江频道3月21日电)
忧的是:由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编辑的正版《学习质量监测(语文)》一书是为了引导八年级学生在合理安排寒假活动的同时,能够每天坚持完成适量的语文学习内容,以便使学生温故知新而下发的寒假作业。但只有26页的书中却存在错别字、多字、少字、滥用标点、语句不通顺、格式不规范、名人和名句不符等50多处错误。如此质量的寒假作业让学生们无所适从,令人担心。(2007年2月5日经济参考报)
中国报刊差错堪忧,据不完全统计,平均每种报纸四十六个语言逻辑错误,每版五点八个。有一份报纸的错误竟高达一百八十四个,平均每版二十三个。(中新社2月4日电)
此外,媒体也曾多次报道"某某硕士生千字书信错别字达30余处"、"某某本科生500字的求职信竟发现错字病句20余处",等等。
江苏省扬州一位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育的老师更是在媒体公开说,他大学三年级的儿子,文字水平差得让他这个当语文老师的父亲蒙羞:一则百余字的申请书,竟有28个错别字。
近些年来"重理轻文"、重英语轻汉语现象,在我国表现得相当突出。好些人根本没把学好汉语当回事。还有的以创意为名任意篡改词语、胡编乱造(广告最为明显)词语,严重地亵渎了汉语,对青少年学习汉语也产生了误导作用。此外,网络的迅速发展,对正确学习和使用汉语也是个极大的冲击。即使最为传统的报纸,也要借助于网络这个平台,追求更快捷的时效。长期受网络影响,一些网络语言如GG、JJ、DD、MM等,开始大量出现在报刊上,造成文字上的"失范",而不少人不以为然,认为大体上能看懂了就行,至于错别字和逻辑有点误差就更不去深究了。
事实上,语言问题绝对不是小问题,虽然有时候不一定会影响到交流,但在关键时刻、特殊场合(如法律文书等),会由此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此外,语言说到底还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体现和象征,也是一个人修养素质的直接体现,如果放任语言逻辑错下去,迟早会毁了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化。
汉语有很多地方是别的语言所不及的,如对仗工整、韵律铿锵、言简意赅等。据有关资料表明,全球3500多万在中国以外的学生学习汉语,世界135个国家的3500余所大学和越来越多中小学也都开设了汉语课程。汉字是生命的符号,是中华民族生命繁衍的文化符号,更是中华文化的根及活化石,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之一。
任何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应该首先学好自己语言,净化自己的语言环境,让我们民族文化之根更加壮硕、更加稳固!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赵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