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您去哪?”不少人用这句话调侃“打车难”的现状,挑乘客挑路线挑时间,司机们的做法虽然让打车者无法理解甚至感到愤怒,但在现今多个城市拥堵不堪的路况面前,解决这个问题绝非易事。在北京市两会上,有委员就提出应该适当提高出租车起步价,以鼓励司机多“拉活”。在不少“打车难”的城市,相似的解决方案也曾被提及
涨价固然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油价在涨,其他的物价也在涨,出租车司机的收入与乘车价格紧密相连,涨价对于提高司机“拉活积极性”似乎有一定的帮助。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出租车行业的特性,制定出租车价格的不是市场不是司机也不是出租车公司,而是发改委部门,出租车运营牌照的发放也由政府一手掌握,也就是说,出租车从事实上看是公共交通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涨价淘汰市场需求的做法不免有些违背初衷。
而涨价真的能够起到减少需求的作用吗?在很多地方,民众的出行需求很难被价格左右。提出议案的委员认为“对于有能力打车的市民来说,这3元钱完全可以承受”,而在北京街头巷尾拉客的“黑车”的价格也比打表出租车要来得高,真正有打车需求的人也会接受这样的定价。因此,只要价格上涨的幅度不是很大,市场的需求并不会减少。
既然需求无法减少,那能否从供给端解决问题呢?这就要从打车难的原因说起。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打车难”无非是一个供不应求的问题,“出车率”低的最主要原因首先便是车的数量少,而非价格低。以北京为例,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出租车数量就一直在6.6万辆左右,根据《北京十二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未来三年将继续维持这个数量。而在这十几年间,在北京需要打车的人数成倍增长。但按需增加出租车数量显然不是一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久被诟病的北京路况更无法承担这样的要求。
很显然,“打的难”是一个城市交通状况的综合反映。社科院发布的《公共服务蓝皮书》“打的难”调查显示,除了车少人多“打的难”的主要原因是交通拥堵导致司机不愿意跑拥堵路段和拒载行为屡屡发生。交通拥堵自不必细说,无论是限行还是摇号,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首堵”的现状,无论价格涨成什么样,拥堵的路段仍将继续拥堵,往常司机不去的路段今后仍然不会去。司机拒载的原因很简单--“拉活儿赚不到钱”,只要有司机不愿意去的路段存在,消费者的意愿在司机的意愿面前就会变得“不值一提”。
在这样尴尬的环境之中,出租车涨价只是一种将压力转嫁给消费者的下策;在高昂的“份子钱”面前,仅仅依靠增加起步价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调动司机的积极性尚且存疑。“聚焦北京打车难:垄断导致乘客司机政府三输”,《人民日报》用这样的标题来描述出租车行业的现状,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薛兆丰认为,数量管制和价格管制政策是导致打车难的两大主因。车资无法真实反映运营成本,司机的积极性自然无法提高。
没人愿意在这个市场中输掉一切,乘客等不起,司机更等不起,对于有着公共服务属性的出租车行业来说,让大家有车打并不是一个提高起步价这么简单的问题。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