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回应面临挑战

2013-02-22 09:47:00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作者:韩建平

回应的“软肋”

□ 韩建平 王 雪 晓 理

自2009年7月以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一直按季度发布“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通过对“官方响应”、“信息透明度”、“地方公信力”三个常规指标和“动态反应”、“官员问责”、“网络技巧”三个特殊指标的分析,从中观测地方政府在舆论潮下的反应状态。从几年来的分析结果看,除少数官方回应的分值处于积极评价意义的“蓝色”区域,多数官方回应的分值处在含有不同否定或警告意义的“红色”、“橙色”和“黄色”区域。

官方回应中的种种失误与缺憾,在不同程度上损害着相关方面的社会形象。透过一些具体案例,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官方回应较为常见的软肋所在。

软肋之一:疏于回应

2011年6月,《人民日报》评论部刊发了一组“如何回应社会关切”的系列评论。其中,一篇题为《在良性互动中寻求“善治”》的评论指出:“时刻关注民意的温度和风向,以公开透明化解疑虑,以闻过则喜树立公信,以真诚维护群众利益赢得民心,在良性互动中促进社会共识、完善公共治理,这是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目标和现实途径。”

应当说,这一观点是对以往诸多教训的深刻总结,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政府还没有真正意识到“以公开透明化解疑虑”的重要性,对“民意的温度和风向” 依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结果常常导致政府形象严重受损。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2012年6月29日,四川省什邡市引进104亿元投资的“宏达钼铜深加工项目” 举行开工典礼。由于担心该项目将对环境产生恶劣影响,当地大批群众持续多日到市委门前抗议,强烈要求当地政府叫停该项目。其间,一些情绪激动的市民与维持秩序的防暴警察发生肢体冲突……为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7月4日,什邡市政府和四川宏达集团公司分别发表声明,宣布取消这一建设计划,并将永不在该市兴建此类设施。

这就是轰动一时的“什邡事件”。据报道,该项目是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重点项目,也是四川省特色优势产业重大项目以及四川省“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项目,预计建成后年销售收入可达500亿元。在开工典礼前的两年多时间里,尽管坊间对项目可行性提出许多质疑,却没有得到官方的妥善回应,直到群体性事件发生之后,当地政府才将项目可行性报告公之于众,但为时已晚。

针对“什邡事件”的教训,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毛寿龙在《环球时报》上刊文指出:“如何与老百姓进行有效沟通,也是当前不少基层政府急需提升的能力。没有有效的沟通,政府公信力就会打上大大的问号。此次钼铜项目是一个典型例子。有报道称,钼铜项目可以做到零污染、零排放和循环利用。如果属实,地方政府应早一些拿出具体的工作数据分析,请相关权威专家向百姓阐明原委,解释清楚,让老百姓去权衡、选择与理解,那样,相信结果会好得多。”

编辑点评: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官方回应社会关切的速度和时机,直接关系到事态的走向。要想把好事办好,一意孤行并不可取,必须把民众的关切真正当回事,真心实意地走群众路线。如果故意隐瞒、回避矛盾,很可能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必须看到,“你不说,世界永远不知”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隐瞒事实无异于掩耳盗铃,歪曲真相只能是自毁形象。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