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肋之二:消极回应
2012年9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研究中心完成的《形象危机应对报告(2012)》发布。该报告指出,政府作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主体,其形象危机往往源于责任事故,成于消极回应。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2013年1月5日下午,河北省邯郸市突然大范围停水。很快,“水污染”的传闻不胫而走,引发市民的抢水风潮。
“邯郸水荒”可用一句成语来形容:“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2012年12月31日,山西省长治市天脊煤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生苯胺泄漏事故,导致约8.7吨的苯胺流进浊漳河,使山西境内长约80公里的河道、沿岸28个村受到波及,处于浊漳河下游的河北、河南两省也受到影响。
2013年1月5日,苯胺泄漏事故信息一经发布,迅速引起媒体及舆论的高度关注。6日晚至7日上午,长治市有关方面连续召开三场媒体通气会,但媒体普遍反映,信息“既少且空”。从7日下午开始,官方陷入“失语”状态。
“泄漏事故已发生五天,长治市为何迟迟没有上报?没有向公众披露?难道只有纸里包不住火的时候才披露信息?”面对媒体的这一追问,长治市新闻中心办公室主任王一平回应:“我们都是按照规定程序报的,并不是晚报五天。发生污染以后,只要污染不出长治的边界,好像就不用往省里报,自己处理就行;一出边界了,这才需要报。再详细的我也不是很清楚。”
“一听这话就是狡辩。”对此,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予以批驳,“当地相关部门应及时上报。只有紧急上报,才能让相关部门更早、更好地对下游各县市做好各项预案,对污染影响进行有效防范,才不至于让老百姓遭受水污染之苦。”
在公众舆论对“迟报”的质疑声浪不断高涨且污染已波及邻省的情况下,直到1月6日晚8时,山西省有关方面才召开第一次媒体通气会。然而,会上只是简单介绍了长治市政府及肇事企业五天当中采取的措施就草草结束。7日凌晨1时,第二次媒体通气会召开,新闻发言人在宣读了几组监测数据后就匆匆离去。因为没有对相关数据进行解读,在场的记者几乎无人听懂,全场哗然。直到7日上午召开的第三场媒体通气会上,长治市市长张保才承认“未及时上报是因为对污染事故严重性认识不足”,并做出道歉。此后,官方陷入沉默状态。
由于权威信息退出舆论场,未能积极回应社会舆论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导致质疑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剧——从7日下午开始,各路媒体纷纷深入到浊漳河两岸的村庄、水库、排污渠等相关地点采访。8日,网络上关于“长治苯胺泄漏”的负面消息和传言铺天盖地。在网络媒体“放大效应”的助推下,质疑的声音已从最初“为何五天后才上报”升级为“苯胺泄漏量是否存在谎报”、“是否还存在其他污染源”、“山西省花巨资投入建设的在线监控系统为何失灵” ……舆论矛头的转向和扩散,导致山西有关方面再次陷入被动境地。
编辑点评:一些突发事件之所以愈演愈烈,令官方处于尴尬的境地,关键在于回应失当、进退失据。而消极回应不仅表现在关键时刻“失语”,还在于做出回应时缺少诚恳态度和实质内容。有专家指出,目前各级政府对于社会关切的主动发布虽然填补了“回应空白”,但是,回应往往惜墨如金、语焉不详,避实就虚、隐藏信息,尽是些套话、空话、废话乃至谎话,有些回应还刻意歪曲事实,结果往往是欲盖弥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