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肋之三:推卸责任
在“提拔靠政绩、出事要问责”的双重压力下,许多当事主体常常呈现出不同的“条件反射”——在受到社会舆论赞扬的事件上,总是想方设法与自己部门的努力联系起来;在受到社会舆论质疑的事件上,总是千方百计把自己部门的责任择出来。
据新华网等媒体报道,2013年1月16日,有微博称,陕西省神木农村商业银行副行长龚爱爱在京有二十多套房产,总价值近十亿元;并称其有两个户口,还有一个名为“龚仙霞”的假身份证。随着有关神木“房姐”的微博和网帖在网上热传,迅速引发舆论的聚焦。
1月18日,神木农村商业银行做出回应:龚爱爱原来是该行职工,曾任副行长,但她已于2012年递交辞职申请,此后就与单位失去联系。2013年1月2日,神木农村商业银行董事会已批准龚爱爱的离职申请。
1月18日,当事人龚爱爱在媒体上公开承认有两个身份证,声称是自己“愚昧无知”,并不是故意钻法律的漏洞。她同时强调,买房的钱是经营煤矿所得,部分房产为家族共同购买,不少房子还有贷款,需要每月还贷。
1月20日,神木县官方回应称,龚爱爱与“龚仙霞”为同一人,后者的户口是虚假的,是山西省临县克虎派出所工作人员在输入时“失误”造成的,神木警方已将“龚仙霞”的户口注销。
1月2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1+1》栏目对事件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追问。在一浪高过一浪的质疑声中,神木“房姐”事件升级为全国关注的新闻事件。由于“输入失误”的解释不能解开“房姐”身上的谜团,主流媒体纷纷发表评论,对官方回应表现出一种不信任的态度,令事件当事人龚爱爱、神木农村商业银行、神木县公安局以及山西省临县公安局等相关方面处于巨大的舆论压力之下。
1月22日之后,随着有关方面对山西省临县涉事责任人员及陕西省神木县公安局相关人员做出停职处理决定,并着手深入调查,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舆情的进一步发酵。
人民网在1月24日的“每日舆情速递”中指出:“‘房姐’事件曝光初期,地方政府急于规避自身责任,声称之所以出现两个户口,是由于工作人员在输入时的失误造成。这种回应显然难以让民众信服,同时也是在透支政府的公信力。”
编辑点评:客观地说,无论任何时期、任何国度,社会治理都不可能万无一失,可怕的是面对矛盾敷衍塞责、一错再错。寻找借口,无非是为了推卸责任,而一些不合逻辑、含糊其辞的借口,往往如同火上浇油,因为公众的智商并不像有些方面的当事者想象得那么低。与其为工作中存在的失误和漏洞找寻借口、极力狡辩,倒不如坦率地承认失误并及时亡羊补牢。公众不会因为相关方面的死不认账而马放南山,也不会因为有关方面工作中的某些失误而不依不饶。
软肋之四:虎头蛇尾
2013年1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刊发了一篇题为《突发事件:“热回应冷调查”成套路》的记者述评,文章指出:“山体滑坡、矿难瞒报、塑化剂、速生鸡……一起起牵动老百姓‘神经’的热点事件,事故责任追究渐无音讯,事件调查雾里看花。”文章进一步质疑,“在网络资讯发达的今天,对于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多数地方选择‘迅速表态’,然而这‘迅速’的后面是否真的出于‘给人民群众一个真诚负责任的交代’?”
据《人民日报》报道:2012年4月,湖北省利川市城乡居民保险管理局招聘两名工作人员,有二十多人前来应聘。由于面试成绩的第一名是该局医疗保险股股长的儿子、第二名是该局就业服务股股长的儿子,有网友举报该局在搞“萝卜招聘”。
面对网友的质疑,利川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谭忠友表示,招聘结果是“巧合”,不存在徇私舞弊行为。而此后经当地有关部门调查,利川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组织城乡居民社会保险管理局人员招聘工作中,确实存在资格审查不细致、测试组织不严密等问题。
2012年5月18日,利川市外宣办主任陈群对媒体做出回应:“目前我们先采取把考试结果取消的做法。至于过后是否再次组织招聘,目前还不清楚。”
2012年5月23日,《21世纪经济报道》刊发了该报记者采写的《湖北利川“萝卜招聘”事件调查》。文章进一步提出质疑:“利川市社会劳动保险管理局机构编制情况表上显示,该局批准编制数30个,实有在职人数全额拨款30人。为何人数满了却还在招聘?”“业内人士分析,除了军转干部安置和人员调走两种情况外,在满编的情况下是不能进人的,这都存在很大疑点。”“利川市多位知情人士认为,本次招聘不能简单地说取消成绩就不了了之,‘因为很有可能自己想进的人进不来,就干脆不搞二次招聘了’。”
面对种种质疑,时至2013年1月,当地仍未公布此次招聘过程中的违规违纪细节以及相关责任人的处理情况。
编辑点评:针对官方回应的“烂尾楼”现象,人民网记者曾做出这样的分析:“问题曝光后,很多政府部门经过内部开会研究,往往会拿出一些回应材料,或者召开相关的新闻发布会说明情况。大多数时候,这些材料充斥着一些信誓旦旦的承诺……两三周过后,随着新的新闻热点出现,事件慢慢被遗忘,后续处理便往往不了了之了。”许多损害官方形象的教训告诉我们,在危机事件面前,政府仅有公开透明的形式还不够,公众需要看到问题出现后有关方面实实在在的主动作为。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