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回应面临挑战

2013-02-22 09:47:00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作者:韩建平

 

“媒体可控”的自负心态

《瞭望》新闻周刊曾刊文指出:“有些地方干部对媒体的负面新闻,往往采用长期沿袭的堵、盖、封等手段,从而使一些干部始终认为新闻传媒是可以控制的,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虚妄的舆论安全感,并且一成不变地用这种‘老眼光’来对待互联网这个‘新事物’。”

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提出,在当下中国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党报、国家电视台和通讯社等组成的“主流媒体舆论场”,一个是依托于口口相传特别是互联网的“民间舆论场”。“很多基层干部是在‘舆论温室’中成长起来的,‘和风细雨’式的舆论监督往往让他们形成‘媒体可控’的思维定势。”

重庆市委宣传部网络处处长周庭勇认为,如今,不少基层干部依然用对待传统媒体的心态和方式来对待具有高度开放性、互动性、参与性的新兴舆论场,必然要在新媒体舆论场的“暴风骤雨”中败下阵来。

“为民做主”的刚愎心态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是豫剧《唐知县审诰命》中的一句经典台词,至今影响着许多官员的施政理念。从要求官员作为的角度说,这句话有其积极意义,但如果片面强调“为民做主”,就有违“由民做主”的历史潮流了。

由于有“为民做主”的挡箭牌,使得一些地方政府在施政时自认为“行得正、坐得端”,不需要跟民众交流、解释,不注重对民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保障,以一种刚愎心态消极应对公共事件。有专家指出,民意早期受到冷落,才演变成中期的“民议”、后期的“民怨”。民意在每一道环节上的被冷落与搁置,都会导致舆情能量的聚集。

在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看来,“某些领导干部仍习惯于高高在上,遇事就试图让百姓噤声,不能容忍民众和媒体议论公权力的得失,不能容忍社会力量尝试与政府一道参与社会管理”,在当今舆论环境下,必然使得矛盾激化。

“不给领导添乱”的保镖心态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网络舆情》执行主编祝华新认为,近年来,在各地发生的灾难事故中,一些官方在回应社会关切时,极力表白的往往是“地方政府处置得力”、“家属情绪稳定”,为开脱责任,不惜封堵“负面”报道和帖文,甚至驱赶现场调查记者;而老百姓关注的却是遇险者和死难者家属的苦痛,政府对事故可能存在的责任。这就出现了两套话语体系:“官方表态和宣传报道,眼睛是向上的,担心上级政府怪罪,还要争取把坏事当好事报;而老百姓在议论时,眼睛是向下的,对同胞的不幸感同身受,担心自己不发声,类似灾难就可能落到自己的身上。”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13年2月1日上午,连霍高速河南义昌大桥发生垮塌事故,多人死伤。当天,河南省重点新闻网站大河网发布1300多字的新闻,提到省市级领导干部16人,计22人次;2月2日《河南日报》的相关报道也出现了8位、计15人次的领导干部姓名。这两篇报道中对地方政府组织救援的褒奖之词随处可见,但未提一位死伤者的姓名,也没有出事车辆的车牌号。而“新浪河南”微博当天贴出的部分遇险车牌,被网民转发近300次。

这样的报道与回应,显然不是河南一个地方的问题。有舆论指出,以表扬领导为主的官方回应,根源在于“不给领导添乱”的保镖心态。

“不惜一切代价”的维稳心态

一些地方在应对突发事件特别是舆论焦点问题时,往往不计成本、不惜代价,动用公共资源进行应急处置,“重事中处置、轻事后反思”。曾主持处理“乌坎事件”的广东省委副书记朱明国认为:“一些地方和领导干部片面理解‘稳定压倒一切’,认为平安就是‘不出事’。”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思维下的维稳,不是权利维稳,而是权力维稳;不是动态维稳,而是静态维稳。

苏州大学地方政府研究所所长沈荣华教授在对各地服务型政府建设情况进行研究时发现:“一些地方政府片面理解中央对社会稳定实行的一票否决制,所以,过分迎合公众要求,解决公共危机主要是为了息事宁人。为了避免上级的批评,只要公众开口,政府都会做出承诺,甚至是难以兑现的过度承诺。”

殊不知,一旦出现承诺与实施脱节,不能兑现,反而会进一步损害政府公信力,加剧群众的不满。

编辑点评:心态是观念的直接反映,而官方回应中的不良心态远非上述几个方面。一个显见的事实是,地方政府在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上缺席、失语、妄语、诳语,甚至想遏制网上的“众声喧哗”,是不能缓和事态、化解矛盾的。即便堵了一个记者的口,也堵不了所有记者的口;即便堵了所有记者的口,也堵不了所有网民的口。在回应社会关切中,要发挥官方的“主场优势”,赢得话语权、掌握主动权,首先应当调整心态、转变观念。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