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矛盾,勇于担当
处置热点事件,不应只是宣传部门进行危机应对,更需化解现实矛盾,解决实际问题。而科学的逻辑应该是:解决问题为第一位,舆论引导为第二位。
前不久,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王丽萍提出了一个“微政治”概念。在她看来,今天的政治更多地表现为政府及官员对民众日常生活的关注,或仅仅是对民众具体、细小甚至琐碎诉求和问题的回应。而且,“中国社会已日益开放与多元。政府对民生及与民生相关的各种问题的关切,不是对各种问题的廉价同情和情绪化的回应,也不是对民众消极情绪的放任和迁就,而需要正视问题并谨慎处置。”
2011年5月,《人民日报》在一篇题为《媒介素养体现执政水平》的评论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舆情不是‘敌情’,相反,媒体是社会的预警器,它对热点事件、敏感问题的反映和关注,眼前或许会让一些地方一时难堪,但对于我们准确全面地体察民情,保持头脑清醒,大有益处。从长远来说,对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推动社会进步利莫大焉。正如一位省委书记所言:‘舆论监督也是正面报道。’”
果断回应,智慧传播
针对政府公共危机的处置原则,美国著名的危机管理专家诺曼·奥古斯丁在其《危机管理》一书中主张:“说真话,立刻说。”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官方对热点问题的回应。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总结的经验是“速报事实,慎报原因”。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政府处置突发事件的“黄金四小时”法则:即政府在敏感性事件发生后,四小时之内至少要给出第一条权威信息。
清华大学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寇佳婵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指出,在社会热点事件中,政府回应的核心价值要素就是“权威”。而这一核心价值是通过正确的信息发布与回应建立起来的。她认为,正确的信息发布与回应包括速度及时、态度真诚、事实清晰、措施明确。“此外,还需要尊重并理解社会情绪,论断留有余地”。
寇佳婵认为,如今的新闻发言人培训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强调“转变观念”,第二阶段注重“务实技巧”,而第三阶段的核心任务应是“智慧传播”。“智”代表正确的方式,“慧”代表真谛,即以正确的方式传播真实信息。她认为,改变当前政府回应屡受质疑的状况,就需要学会“智慧传播”。
责任追究,引以为鉴
“事件发生后,公众最想知道真相、谁对事件负责、下一步如何改进工作。但是,一些地方这三个环节上往往做不到位,遮遮掩掩,吞吞吐吐。”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副教授钟开斌说,有的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很快回应,表态很好,却迟迟没有下文,不禁让人怀疑——他们是真想解决问题,还是纯粹为避免问责、保“乌纱帽”?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认为,对公众关注的热点事件调查,无论进展到什么程度、结果如何,都应该通过官方微博、官方网站等渠道向社会发布。如果不及时回应公众的质疑,就是“欠公众一个回复”,既不利于社会监督,也不符合“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原则。
一些专家认为,建立由第三方参与的调查机制十分必要。通过客观公正、公开透明的调查机制,避免相关方面自说自话。
“后续调查结果难以出炉,关键是问责处理机制未发挥作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任建明认为,相关部门的调查没有进入问责程序,或以道歉代替问责,或一般性调查草草了事,调查结果肯定难以服众。对久拖未决的事件处理,要加大问责追究。
中央编译局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主任何增科认为,热点事件责任追究的沟通协调机制仍须完善,“对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事件,建议多部门启动专门程序‘全程紧盯’,只有对敷衍塞责的相关人员进行问责,才能起到惩戒警示作用”。
还有专家建议,对于一些社会影响恶劣的事件,司法机关应介入后续的侦查、调查,对事件当事人和相关敷衍塞责的人员追究法律责任。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