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看“时政”错了吗 ?

2011-05-04 13:12:00来源:大众日报作者:

新闻回放:两岁起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开始坚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如今,武汉“天才少年”黄艺博已在全国重要报刊上发表过100多篇文章,并将其近3000元稿费和变卖废品赚来的零花钱都用在资助与看望孤寡老人。 (5月2日《武汉晚报》)

    正方:看“时政” 没什么错

  □ 郭 钦

  十几岁的黄艺博成了微博上的热门话题。大家津津乐道的,不是他的文采和爱心,而是他从小就对时事政治表现出的兴趣。这种在一般人看来不太符合一个孩童成长规律的兴趣,成了网友肆意调侃的对象。但有多少人关心,这种调侃和恶搞,是否是一个十几岁的孩童所能承受的?
  老实说,黄艺博错了吗?他没做错什么。只不过,有的孩子信仰里多了一些童话的色彩,而他多了些现实情怀。但我们不能仅仅以成人眼光,说孩子喜欢时事政治不对。毕竟,他的兴趣和信仰都没错,错的只是一些东西在成人社会变了味,以致让一个孩子的信仰显得如此可笑。但让这样一个怀着纯真信仰的孩童,去承担成人社会的变味,并为此遭受嘲讽和抨击,这显然不公平。
  将炒作建立在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身上,怎么说也算不上道德。如今,热闹了几天,主人公自己和他的父母还一直沉默着。我们无法揣测,他们看到网上铺天盖地的嘲讽,会有怎样的心情。但平静的生活被人有些“恶意”地打破了,这对于大多数人都很难接受。同样因为这种沉默,我们对黄艺博的真实成长经历,也还一无所知。或许,在真相还没有大白之前,对一个孩子所表现出的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你可以表达一种善意的担忧。但如果认为这孩子是被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所扭曲,于是嘲讽他的成长环境,进而嘲讽这孩子本人,那这种嘲讽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与这一些人以为的教育伤害,又有什么区别?
  我们既然承认孩子的天性,就同样应该承认孩子的个性,承认每个孩子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兴趣,纵使你我无法从这样的兴趣中找到乐趣,但也不该武断地否认一个孩子从中享受到的快乐。粗鲁地嘲笑乃至指责一个孩子的兴趣,非要认为他应该和其他孩子一样,喜欢游戏、动画等等,这其实也和剥夺孩子的天性无异。
  其实,黄艺博就住在离我家不远的一个小区。我愿意相信,他就是个普通的孩子。或许,有一天,在附近公园里,就能看到他嬉戏的身影。对他,我们可以好奇,甚至于,如果你愿意同情也可以,但实在不应该刻薄。想想这几天里,成人社会对一个孩子做了什么,我们就能明白,最该反思和被纠正的到底是谁。

  反方:看“时政” 负效应大

  □ 周明华

  12岁少年黄艺博2岁起就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其父母黄宏章夫妇称,这些习惯和兴趣是天性,是顺其自然,并非有意培养。黄艺博目前就读于华师一寄宿学校,小小年纪,身上就笼罩了“全国百名优秀好少年”、“武汉市首届‘十大孝星’”等光环,“更重要的是这个孩子在政史上的许多见解,甚至已超出了我们理解的范畴。” 
  尽管我并不怀疑这个男孩小小年纪能聪明过人,也不怀疑他能通过博闻强记获得很多文化知识,也不说他所发表100多篇文章所获取的3000元稿费全部捐给敬老院的出发点是否受人引导,但是单单诸如2岁开始看“新闻联播”和7岁起开始天天读“人民日报”这些事,看后还是忍不住笑出声来。虽然俗话说,老爹看儿子,咋看咋顺眼珠子。父母说孩子之长,尽拣好处说,喜欢放大着说,但硬要说孩子2岁看“新闻联播”等非常举动是顺乎自然,并无大人培养,那就太矫揉造作了。
  因为两岁娃毕竟有他们的懵懂时代,有他们的童话世界,即便父母对“新闻联播”痴迷有加,“新闻联播”再贴近民生,再有可看性,恐也难以挤走孩子心中的游玩天性。所以,黄宏章夫妇这样“包装”自己的神童,完全是极端个体,对更多孩子家长来看,这种教育理念与教育策略不可复制,充其量算是哗众取宠行为。不仅让孩子丢掉了本该有的成长快乐,反使孩子心中过早地注入一种功利意识。
  只要我们打开电视机,类似的“功利教育”可谓比比皆是。两岁娃与父母在一个沙发上看“新闻联播”,不过是大人的功利意识过度膨胀,以牺牲孩子的生长快乐去换回自己脸上的一片“虚光”。
  作为成人来说,与其捻着髭须看着孩子成为“少年老成”而洋洋自得,还不如及时反思一下我们现在的儿童教育是否背离了孩子的成长轨迹,是否过多地注入了家长的“望子成龙”的功利意识。必须注意到,多数被大人拔苗助长过的孩子,最终并不能实现家长之愿,有的甚至朝家长所期待的反方向而行。这是需要我们反思的。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