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主持人:王福录(本报记者)
特约嘉宾:胡炳山(滨州市副市长、中共滨城区委书记)
背景
孙敏新是位工程师。从一家药业公司下岗后,于1998年初从外地购进了几个品种的猪,注册成立了养殖公司。经过近两年的试验,他培育出了被畜牧专家称为“中国第一个生猪五元杂交配套系”的杂交猪。1999年,孙敏新成立了滨州秦台农牧开发有限公司,2002年自主开发出的“秦台配套系优质瘦肉猪”,被中国绿色食品总公司确定为供京绿色食品。去年年初,孙敏新牵头成立了“滨州秦台猪生产合作社”,吸纳了150户农民为社员。目前,这些入社的农民养猪收入占全部收入的2/3。
事件
3月26日至27日,记者来到滨城区,采访了几位靠养猪增收的“秦台猪生产合作社”社员。
单寺乡任马村的任长青是最早的社员之一。他告诉记者:“去年,我从合作社进了30头母猪繁育仔猪,当年繁育了800头仔猪,纯收入12万元……”
梁才乡南赵村社员刘云海的养猪场内干干净净,猪个个膘肥体壮。他给大家算账:“我主要是育肥秦台猪,每年都出栏三批,每头成本180元,饲料成本250元,出栏一头猪毛收入600元,获利120元左右。今年我又领养了25头母猪,共投入了3万元。今年的收入会比往年翻番……”
在地处单寺乡田野中的“滨州秦台猪生产合作社”,孙敏新的妻子孙淑英兴奋地说:“现在,我们的社员已经遍布滨州市各县!”据介绍,他们计划在3年内将合作社的规模扩大到1600户社员,达到年出栏30万头猪的规模。
点评
王福录(以下简称王):我认为,滨城区出现的“秦台猪合作社”,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找到了一条很好的路子。
胡炳山(以下简称胡):是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突出重点,就是要“根据需要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仅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也是当前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通过合作社的形式把农民组织起来一起闯市场,这一做法应该肯定。
目前滨城农村的情况是,农民难以寻找致富的门路。由一个经济合作组织作为媒介,把龙头企业与农民联系起来,降低了市场风险,增加了农民收入,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王:必须看到,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以农产品市场开发为核心要求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更加凸现了分散的小农经济的不适应性。家庭承包经营规模小、市场信息不对称、生产经营成本增大,使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合作社,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胡: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主题之一。我认为,只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就应该给予坚决支持。应该说,组建专业化生产合作社,可以增强农民的市场开拓能力,帮助他们有效沟通市场信息,提高市场预见性,带动特定产业项目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讲,专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带动农业微观经营组织形式的改变,将有力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成为推动整个农村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动力。
王:目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专业生产合作社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条件下,农村合作社怎样做大做强呢?
胡:这是一个重要问题。农村专业合作社在滨城区,最规范的就这一家,还有其他牛奶、花卉、冬枣等一些经济合作组织正在按照专业合作社的标准进行完善和规范。组建专业生产合作社,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择优扶持,滚动发展。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这一新鲜事物,将不断地组织他们学习提高,完善壮大,使专业合作社成为滨城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