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新会
提起电影《卡桑德拉大桥》,许多人都会立刻回忆起影片中那扣
人心弦的故事:一名危险病毒携带者登上了一列火车,车上的旅客随
时都可能被细菌所感染。而一部以类似故事为背景的电视剧即将亮相
荧屏。今天晚上,以非典时期发生在一栋居民楼里的故事为背景的电
视剧《21天》将在山东影视频道首播,该剧还将于4月11日亮相央视
一套黄金强档。“非典”题材的影视作品到目前为止已经推出了很多,
为什么这部电视剧会受到播出方如此关注和推崇?记者近日采访了该
剧编剧兼制片赵冬苓。
鲁剧力作再闯央视
继《大法官》(2001年)、《誓言无声》(2002年)、《大染坊》
(2003年)之后,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拿出的2004年度最新力作
《21天》又一次敲开央视大门。这部“非典题材”的电视剧能否像前
三部高质量、高水准的艺术作品那样一举赢得电视观众的认可呢,赵
冬苓说:“我现在还不敢肯定。”
赵冬苓回忆道,从剧本出来到2003年8月份投拍,那个时候创作
界已经不愿意再提“非典”了。找演员的时候,刚开始大家都不愿意
接,但是演员在看过剧本之后却是非常喜欢,无论角色大小,戏分多
少,大家都非常喜欢自己的角色,直到现在还都念念不忘。饰演大夫
邹烨的演员张唏在回忆拍摄《21天》的时候就曾说,我在这部电视剧
里只有3天的戏,但这3天却是我拍戏以来最幸福的一段日子。我演了
那么多年戏,从来没遇到那么好的一个角色。而在电视剧送去审片的
时候,《21天》也是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
身为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影视部主任的赵冬苓女士作为《21
天》的编剧和制片,谈到这部今晚即将开播的电视剧感慨颇多。关于
《21天》剧本的写成,还要从去年春天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说起。“
《21天》是我们去年5月1日开始筹划的,因为‘非典’,手头上几乎
所有的工作都停止了,我们和其他人一样,都在面对和感受这场灾难。
从创作的角度说,非典提供了电视剧需要的灾难大背景和创作可能,
我当时觉得有可能写出一部好的作品来。”
从去年“五一”开始着手准备剧本,到今晚电视剧播出,《21天》
用了不到11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剧本、制作到播出的“三部曲”,速
度“神速”难免不落“出手仓促、制作粗糙”的嫌疑,对此赵冬苓并
不苟同。“不到一年的时间,说起来创作速度算是非常快,但是看了
之后,你就会发现这片子并不是应景之作,创作的时候我们把方方面
面想得都很清楚。”
清新风格 好莱坞式的主旋律作品
应该说,去年SARS病毒的出现激发了不少文艺创作者的灵感,然
而“非典”过后,“非典题材”戏的大量涌现也使得建立在这个背景
下的影视作品很快就失去了所谓“重大题材”的优势。在这样的竞争
形势下,《21天》能否在当代题材中体现出相当新意,主创人员的创
作思路就变得尤为重要。
对于《21天》能否突破题材本身的束缚,曾为“非典电影”《乡
医》改过剧本的赵冬苓还是非常自信。“‘非典’过后,关于非典的
题材剧铺天盖地而来,当时给央视报选题的非典题材长篇就超过了20
部,这给我们施加了很大压力。当时我们定了两个目标,第一个就是
突出重围,第二就是瞄准今年4月份抗击非典一周年,在这个时间段
播出,从现在来看这两个目标基本上都实现了。如果我们按照同类题
材剧的思路走,这部电视剧就出不来了。”
赵冬苓承认在作品制作过程中承受了非常大的压力,除了“非典
题材”剧泛滥带来的竞争压力之外,在报请选题乃至拍摄制作中,还
不断有人对“写SARS”产生过怀疑,“许多人认为前面拍过的这类题
材剧都没有拍好,写‘非典’已经写不出东西来了”。在《21天》完
成之后,这部作品却赢得了许多人发自内心的肯定,而且现在还被安
排在了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
对于《21天》所取得的初步胜利,赵冬苓认为《21天》虽然出手
很快,但它的确是一部高质量的作品。“首先,该剧有一批可爱的人
物。剧中人物个个鲜明,有不少还很生动,甚至还有具有一定新意和
力度的人物;其次,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该剧没有急功近利地成为宣
传品,而是巧妙地体现出了其所需的一些内在精神;再次,该剧看似
没有戏,它的故事却带有好莱坞的痕迹,人物性格和关系独特。这是
一部具有浓重的抒情色彩、带有好莱坞模式的好看的主旋律剧,风格
较为清新。”
特殊背景 惊心动魄的21天
置身于“非典”背景下的电视剧《21天》虽然在创作思路上有别
于其他同题材作品,但截取“非典”时期的21天,这本身就说明“非
典”是一大卖点。
“最早的时候我没想做一个20集的电视剧,开始只是想做七八个
电视电影,写起来的时候才觉得它应该是一个比较大的作品,彼此独
立的故事已经无法反映当时我们的所思所想了,最后我们才考虑把它
做成一个长篇电视连续剧。”在谈到创作缘起时,赵冬苓说,“采用
这个方式之后,我们从一开始就把非典这个题材当成一个大的背景和
特定的情境,并没有像其他剧作那样把镜头对准病房和白衣战士。稍
稍拉开距离之后,我们就写这幢普通的居民楼,因为里面发现了一个
病人,这幢楼被隔离了,从直观上讲,《21天》的意思就是这幢楼被
隔离了21天。在这样一个时间长度里面,如果一个人被隔离21天,这
21天应该是这个人生命当中最恐怖最脆弱的一个时期,也是人情最裸
露的一个时期。我们其实是把它作为特殊时期社会的一个缩影来写。
‘非典’提供了灾难的大背景,每个人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在规定
的情境之下,性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人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事后探讨。”
人物形象 浓缩人生百态
《21天》讲述了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给一幢普通高层居民
楼带来的影响。在作品创意中,主创人员曾明确指出,这部戏关注的
是“非典”洗礼中每个人的心理路程、人格的重建以及人性的蜕变。
在这幢居民楼里住着23人10户人家,10户人家就有10个故事,23
个人就有23个人物的特点,如何做到人物性格的类型化、鲜明化,如
何突出各家各户的特点这是摆在剧作者面前的又一道难题。“一开始
写的时候,我就发现了问题,这10户人家彼此并不认识,故事非常孤
立,但是我写着写着就有了感觉,这幢楼是有生命的,它有呼有吸,
有此起彼伏,有高潮低落,也有爆发,人们在‘非典’时期从来没有
像那个时候那样紧密过,这10户人家并不是彼此隔离的,从楼里发现
非典病人,到互相隔离、互相戒备,再到心态回归平和,互相关心、
互相照顾,为了一个目标,大家互相搀扶走过那段艰难时刻,这需要
一个心灵沟通的过程。到这时候,居民楼就具备了生命,人物也已经
形成共同体了。”
在阐释出创作思路的自然过渡之后,剧作者对《21天》剧中人物
性格特征的把握也豁然开朗,赵冬苓也由此认为突出众多角色的特征、
完成剧情连接已经并不困难了。“在观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你不会感
觉这是10个故事,它就是一个故事。大的故事线索确定只有一个,慢
慢就形成了一个洪流,大家都融入到里面去了。”“所有人都是有性
格的,所有人都是有个性的,虽然主要演员也就只有一百七八十场戏,
但他们非常喜欢自己的角色,20多个剧中人物都很有个性,并没有因
为戏少就把人物淹没了。这部戏的最大特点就是写出了一批栩栩如生
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