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众教育新闻 > 看点
本站搜索:

大学生“回流”复读频现 专家称浪费资源

2012-08-03 17:19:00    作者:   来源:生活报  

关键词: 复读班 大学生 回流 考生报考 高校教育
[提要] 2日是哈师大附中高三复读班报名第二天,在报名现场记者看到,仅一上午的时间,20多份报名表就被填满。”  对于大学生复读的原因,李卓然表示,有的是对所在学校不满意,有的是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也有少部分同学因为大学期间频频挂科导致退学,被动“回流”。

  生活报8月3日讯 2日是哈师大附中高三复读班报名第二天,在报名现场记者看到,仅一上午的时间,20多份报名表就被填满。在20多张表格中,有一名考生小刘(化名)的身份十分特别,他是一名即将升入大二的大学生,就读于哈市某综合大学一表专业,他退学重新参加高考的原因是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打算重新选择大学和专业。据哈师大附中负责复读班招生工作的李卓然老师介绍,近年来像小刘一样重新参加高考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以该校高三复读班为例,文理两班每年都各有10名左右的学生是从大学回来重考的,约占复读班总人数的10%。

  现状:大学生“回流”潮近年频现

  哈师大附中负责高三复读班招生管理工作的老师李卓然告诉记者,近年来像小刘一样重新参加高考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以该校高三复读班为例,文理两班每年都各有十名左右的学生,是从大学回来重考的,约占复读班总人数的百分之十,“这些考生普遍分数都不低,甚至有的已经在名牌大学读了两三年。”李卓然说,在哈师大附中复读班中就出现过哈工大、国防科技大学的学生,“这种现象最近五年比较明显,由于复读班的学生参加社会报名,所以他们的考试成绩并没有全部反馈到学校,是否都考上了更好的高校并不清楚。”

  对于大学生复读的原因,李卓然表示,有的是对所在学校不满意,有的是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也有少部分同学因为大学期间频频挂科导致退学,被动“回流”。

  案例:“回流生”志在考取理想学府

  在报名现场,小刘的父母告诉记者,孩子在去年高考中考出了564分的成绩,对于这一成绩小刘本人并不满意,在家人的劝说下,小刘不情愿地填报了哈市某重点大学一表专业并被录取。“孩子上大学后才发现他的兴趣是工科,但所学却是物理。”正是这个原因让小刘在大学里始终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和归属感,经过了一年的反复思考,他不顾父母反对毅然决定复读一年重新参加高考。目前,他正在家紧张地复习着高三的功课。

  李忠宝有着和小刘类似的经历,小李曾是北京理工大学信息类专业的学生,大学期间偶然接触传媒工作后便对这一行业产生浓厚的兴趣,今年他重新备战高考,小李的目标是中国传媒大学,但因10分之差,他被拒之门外,而以高出录取分数线100分的成绩被北京物资学院录取。面对这一结果,李忠宝很坦然,他告诉记者自己已经规划好未来的发展方向,即便没有被心仪的学校录取,但他还会通过“回炉”的方式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

  观点:高校教育应反思有志青年可“回流”

  “大学生复读归根结底是理想和现实脱节造成的,造成这一结果高校有一定责任。”哈尔滨师范大学李淑娟教授认为,首先高校应反思专业设置上的盲从。近年来,不知有多少所谓的热门专业以其时髦的名称吸引考生报考,然而学生入学后却发现行业过于饱和或是学非所用。“几年前,各大院校蜂拥抢开计算机专业,其中不乏一些师资力量根本不达标的院校,学生入校后很快就发现社会需求并没有那么大,就业前景堪忧。”

  此外,相关专家也表示,目前的高校教育有几个问题值得反思。第一,大规模扩招不仅使生源质量把关不严,也使教学力量的提高滞后于学生数量的增长,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第二,高校办学理念以及对大学功能定位不准确。在高校应具备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中,教学理应排在第一位,但现在高校不把精力重点放在教学,而是致力于科研,使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第三,自主办学不落实,使学校培养不出自己想要的学生。按《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高校招生、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选定等都应由高校自主决定,但现实情况是高校并没有自主权。同时,高校教育资源垄断,高校教育缺乏竞争机制,教育质量难以向前推进。

  对此,哈市一高校负责人表示,“回流”复读对于经过多方利益权衡后作出的理性选择的有志青年来说,是明智之举。复读后考上理想的学校,这样便加重了他们重新选择人生前途的砝码。

  提醒:“回流”有风险且浪费资源

  虽然“回流生”通过再次高考而圆梦的例子不少,但也有业内人士持反对意见。黑龙江大学张本祥教授表示,学生进入大学后,如果在学校、专业现状与自身需求之间纠结,最终放弃一年甚至两三年学业,选择“回流”复读是对教育资源、时间成本、经济成本甚至机会成本的浪费,毕竟国家高校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即便少数人最终可以如愿,但逝去的青春是难以度量的,给国家造成的资源浪费也是不可弥补的。大学生在作出复读决定前一定要衡量自己所付出的时间、财力和所承受的压力,能否换来期望中的结果,多听听老师对行业的判断和规划,切忌一意孤行。

孙海燕

editor


 

> 进入微博< 热点图片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