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众教育新闻 > 热点
本站搜索:

山东教育挺进“小康” 看十年发展关键词

2012-09-29 09:06:00    作者:宋全政 王桂利 王原   来源:大众日报  

关键词: 教育本质 教育公平 山东高考 职业教育集团 学龄儿童净入学率
[提要]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山东教育发展史上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也是山东教育发展史上重要转型期之一。为对山东教育十年辉煌成就有个基本把握,我们选取了“普及、普惠、回归、回馈、公平”5个关键词进行一下简单解读。

  关键词:回馈

  服务社会,引领社会

  十年的转型创新,十年的跨越发展,山东教育的底蕴越来越厚重,人才培养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引领社会能力越来越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越来越突出。

  十年来,山东高校共向社会输送博士、硕士毕业生10万人,输送本专科毕业生299万多人,这些毕业生已逐步成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强大生力军,也是一批重要的人力资源。

  十年来,高校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研机构和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发展迅速,布局日趋合理。据统计,十年来全省高校技术成果转让签订合同5517项,合同金额150527万元,当年实际收入79153万元。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技术进步。山东高校还积极投身“蓝黄”等国家重点战略建设,输送大批人力资源和提供智力支持,促进了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目前全省高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含省部共建)2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6个,全省高校科研经费由2007年的19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32.4亿元,增幅为70.5%。2010年获国家科技奖励17项,比2007年增加了10项。在2011年全省社科奖评选中,高校占获奖总数88%,其中重大成果和一等奖占95%。全省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面向市场办学的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持续增强,成为山东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据统计,全省90%以上职业学校与企业开展了合作,100所骨干示范性职业学校在800家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省级职业教育集团9个、市级职业教育集团30多个,职业教育基本架起了学校与市场、育人与用人之间的桥梁,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的多赢。

  十年来,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不仅为企业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也意味着上职校就有了一个“饭碗”。更为可喜的是,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越来越宽,就业层次越来越高。电气焊毕业生的工资已超过5000元,数控、汽修专业毕业生工资超过4000元,并且供不应求。

  教育回馈社会,其贡献率不仅有数字,更多的是一些无形的贡献,比如在基础教育领域,山东致力于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教育格局的构建,共同关注孩子快乐健康成长,使教育成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极。

  关键词:公平

  “一县一方案”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实现教育公平,前提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首先是要把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作为重中之重,这是教育均衡的基础和关键。

  我省按照“一县一方案”的原则,逐县(市、区)制定推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到2015年底,全省所有县(市、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扎实推动校舍安全工程,截至2012年8月,已投入资金275.26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资金193.62亿元,共新建、加固中小学校舍3520.03万平方米。推动农村中小学“211工程”(热水、热饭、取暖和改厕),省财政共投入3.06亿元,有效解决了农村中小学热水热饭和取暖问题。2011年,省政府筹集资金3亿多元,集中为农村中小学配备图书馆(室)装备用书及教学挂图。认真做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工作,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接收跨市流动人口子女约54.6万人,占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的5.8%。学前教育资源有效扩大,全省各市普遍编制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行幼儿园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2011年新增加幼儿学位数30.68万个,入园难问题得到初步缓解。

  进一步健全资助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阶段、学前教育阶段,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全覆盖。(宋全政 王桂利 王原)(完)

孙海燕

editor


 

> 进入微博< 热点图片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