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09 16:54:00 作者: 来源:新浪财经
2008陆家嘴论坛5月9日上午9点在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开幕。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主席尚福林在总结美国次贷危机带给中国资本市场监管的启示是金融监管机构应当随着市场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优化,仅做到确保信息的真实披露,或完全依靠对透明度的监管,已经不够。另外,尚福林再次强调,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推动金融结构转型,对于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具有现实而重要的意义。
尚福林表示,现代金融体系的监管应该更多地强化功能监管和事前监管。次贷危机证明,面对日益繁复的、频繁的市场创新和日益复杂的创新产品,单纯依赖信息披露来保护投资者利益,已经不够充分。随着现代金融产品的复杂性加大,投资者越来越难以对其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因此,监管者仅仅做到确保信息的真实披露,或完全依靠对透明度的监管,已经不够。同时由于金融体系中相互传导的原因,监管者如果只关注一个产品表面上的风险,也是远远不够的,要求能够审慎地评估金融产品,洞悉其对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做到见微知著。
尚福林演讲实录:
谢谢吴定富主席。各位来宾早上好。
感谢本次论坛的邀请,我想借此机会就有关金融市场的变化及对监管带来的挑战,金融体系的转型和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认真研究金融市场的变化及对监管带来的挑战,借鉴经验教训,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近期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是在金融市场日益全球化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在过去十几年中获得巨大发展的背景下,发生的一次波及面很广的事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日益明显。次贷危机是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首次出现的银行系统和资本市场一起发生的危机。
在次贷危机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当中,有几个现象值得我们关注。首先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和在全球市场的蔓延警示我们,尽管现在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有助于分散金融体系的风险,但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的基础之一,仍然是良好的信用体系。其次,次贷危机也使我们看到,在全球经济、金融体系联动性不断增强的背景下,风险在金融市场各个子系统之间,以及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传导效应已经大大地增强。次贷危机还提示我们,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化,金融创新的开发已经不单是一个金融企业或者金融部门的事情,它将涉及到多个部门或机构。例如,次贷产品被证券化以后进入到资本市场,使部分银行的风险扩展到了整个金融体系。
截止到目前,次贷危机还没有完全过去,全面分析并吸取相应的教训尚言之过早。但就现有的情况分析,已经可以得出一些有助于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重要启示。
首先金融监管应该处理好安全和效率的辩证关系。在金融体系中,金融安全的重要性永远不能够被忽视,金融市场本质上是对风险进行管理和定价的市场。新的金融产品的出现可以提高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但是金融创新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创新的过程中不能忽视金融安全,要把握好安全与效率的平衡。若处理不当,用于防范金融风险的金融工具也有可能带来新的金融风险。
同时,金融市场的发展目标归根到底要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产品本身和对于金融体系的风险,还要考虑到它对于实体经济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如果片面追求创新效率而忽视了安全,一旦发生危机,不仅会欲速不达,降低了金融创新的效率,还有可能对实体经济产生伤害,影响经济运行的效率。
其次,金融监管应当随着市场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优化。现代金融体系的监管应该更多地强化功能监管和事前监管。次贷危机证明面对日益繁复的、频繁的市场创新和日益复杂的创新产品,单纯依赖信息披露来保护投资者利益,已经不够充分。随着现代金融产品的复杂性加大,投资者越来越难以对其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因此,监管者仅仅做到确保信息的真实披露,或完全依靠对透明度的监管,已经不够。同时由于金融体系中相互传导的原因,监管者如果只关注一个产品表面上的风险,也是远远不够的,要求能够审慎地评估金融产品,洞悉其对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做到见微知著。
针对这些变化,监管体系有必要从过去强调针对机构进行监管的模式向功能监管模式过渡,即对各类金融机构的同类型的业务进行统一监管和统一标准的监管,以减少监管的盲区,提高监管的效率。同时监管者在事前的监管中,应当对创新产品有更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效的产品风险评估,尤其是对可能引起系统风险性的产品,应当将其相应的监管环节前移,深入分析和评估金融产品可能给监管体系带来的隐患。
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监管的协调。次贷危机充分表明,在金融市场日益全球化,金融创新日益活跃,金融产品日益复杂的今天,传统金融子市场之间的界限已经淡化,跨市场金融产品日益普遍。一个创新产品涉及的金融机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因此,跨部门的监管协调和监管合作就显得日趋重要。不同监管部门之间更好和更紧密地监管协调和合作势在必行,从国际来看,虽然各国的监管体系迥异,但无论是英国的统一监管模式还是美国相对分散的监管模式,对于跨市场、跨领域的金融业务的协同监管都是监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现代金融监管体系要求不同的监管机构或同一监管机构的不同部门,能够快速有效地应对市场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加强协作,提升监管效率,共同防范风险。
第四、金融监管随着市场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市场规则不断完善,将成为一种常态。纵观世界金融市场发展历史,在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环境中,市场参与者为了提升盈利的能力,在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推动产生创新的同时,必然会不断挖掘现有市场规则和监管体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缺陷,而这些行为的存在也促使监管者不断地对规则进行修改和补充,客观上推动了金融市场制度和金融监管体系的不断优化。
事实上,一些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发展的历程正是一个规则被不断突破,甚至被破坏,又不断得到修补和完善的过程。此次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剧烈的动荡,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全球的金融监管机构开始重新思考和审视资产证券化产品、衍生品市场监管和协同监管等等一系列问题。
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完善金融体系,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长期保持在9%以上。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经济结构依然不合理,经济附加值相对较低的产业占的比重仍然较大。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资源和环境的制约日益严重。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高经济附加值,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当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完善的金融体系,尤其是功能健全、安全高效的资本市场,对于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能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因此,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推动金融结构转型,对于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具有现实而重要的意义。
首先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是落实自主创新国家战略、构建自主创新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构建自主创新经济体系,关键在于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资本市场在其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资本市场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实现科技和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本市场可以在创新型企业的不同成长阶段提供资金支持,为科学技术和资本提供了市场化融合的机制。此外,资本市场还为创新企业提供了建立股权激励、完善治理结构和实施兼并、收购的平台,从而促使其他社会资源向创新型企业集聚,推动其发展壮大。
从国际范围看,美国等国的创新经济的发展都是依托其发达的资本市场,逐渐形成以科技产业、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相互联动的一整套发现和筛选机制,引领高科技浪潮,推动了创新型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了一批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的高科技企业,部分企业的技术能力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些公司急需将其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对我国资本市场提出了迫切而现实的需求。在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过程中,建设一个科技与资本的有效对接机制,为创新型企业提供科技与资本、人才结合的平台,从而使这些企业的技术迅速产业化,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推动我国创新型经济的发展。
其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资本市场,有助于我国在全球新的产业结构调整中抢占先机,并有助于提升我国经济的全球竞争力。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产业结构在全球范围内重新调整,经济利益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分配,金融体系相对健全和资本市场相对发达的经济体,将在新的一轮全球产业的调整和转移浪潮中占领先机。
同时,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进程,金融活动的全球化特征进一步凸显,资本市场直接作用于各经济体的合作、竞争关系,对各经济体的综合实力产生重大影响。高效的金融体系成为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市场要素和进行产业并购的核心平台,对于吸引优秀人才技术资本等重要的生产要素具有关键的作用。因此,建设强大的资本市场对于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升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发展资本市场还将有助于提升金融体系的效率,分散金融风险和增强经济弹性。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相对不平衡,总体上来看,通过银行的间接融资占企业融资的80%以上,通过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比例仍然过低,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较弱。这种局面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不相匹配。间接融资比例过高,将导致经济风险和金融风险过度集中在银行体系的内部,使我国金融体系缺乏必要的弹性,不利于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因此,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有助于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有助于我国金融体系结构优化和效率的提升,增强我国金融体系在抵御未来内外部冲击的能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