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财 > 资讯
本站搜索:

短期理财产品揭底:募集期竟超产品期

2012-08-28 14:05:00     作者: 肖怀洋    来源: 证券日报  

关键词: 理财市场 理财资金 人民币理财产品 资金池 短期投资
[提要] 由于去年大肆发行短期理财产品揽储,银行已被监管部门叫停1个月期限以下理财产品,但银行显然并不甘心退出这一市场。虽然“91号文”禁止利用短期理财产品揽储冲时点,但由于并没有明确的违规界定指标,也给一些银行以可乘之机。

  短期市场不再是的自留地,这里已经开始上演激烈的争夺战。各路金融机构对这块蛋糕虎视眈眈,尤其以短期理财基金最为来势汹汹。

  由于去年大肆发行短期理财产品揽储,银行已被监管部门叫停1个月期限以下理财产品,但银行显然并不甘心退出这一市场。普益财富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7月市场总共发行了912款1个月期限以下理财产品。

  《证券日报》记者调查发现,虽然1个月期限以下产品越来越多地被设计为滚动式,但部分银行仍然存在依靠短期理财产品揽储的嫌疑。该类产品还呈现出募集期被拉长的特点,业内人士分析称,“募集期拉长有利于银行以较低代价吸储,但由于募集期不算利息或只给活期利率,实际上降低了投资者的资金整体回报率”。

  超短期产品常态化、系列化前7月平安银行发行居首位

  去年9月30日,银监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91号文),其中第二条中规定“不得通过发行短期和超短期、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在月末、季末变相调节存贷比等监管指标,进行监管套利;应重点加强对期限在一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和合规管理,杜绝不符合监管规定的产品。”

  该文件并没有完全禁止一个月期限以下理财产品,不过在当年11月份的2011年第四次经济形势通报分析会上,有关部分口头要求各家银行在年底之前暂停发行一个月期限以下超短期理财产品。此举及时遏制住了银行间愈演愈烈的靠超短期理财产品冲存贷比考核时点之风,此类产品的发行量也大幅减少。

  然而,如今距离去年下发“91号文”已将近一年,超短期理财产品又有卷土重来之势,只不过在产品设计上更加常态化和系列化。

  普益财富统计数据显示,1-7月银行理财市场总共发行了16659款理财产品,其中,产品期限在1个月以内(31天)及投资期限可以在1个月以内的开放式和滚动型产品共912款,加上之前已发行的但未到期的开放式和滚动型产品,投资者可以选择用以管理短期闲置资金的产品实际多于这个数。

  从产品收益率来看,7月该类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66%,高于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的最高上限。

  从产品期限来看,1个月(30和31天)、1周(7天)、双周(14和15天)和3天的产品数量较多,分别为383款、166款、80款和79款,占超短期理财产品总数的比分别为42.00%、18.20%、8.77%和8.66%。

  从发行银行来看,平安银行(含更名之前的深发展)、中国银行、东莞银行、农业银行和广发银行发行的该类产品最多,产品数量分别为309款、141款、75款、49款和45款。其中,平安银行的超短期产品最为丰富,不仅有周末发、周添利、双周添利和月添利这样完整的期限序列,而且现金溢系列也是涵盖了多个投资期限。中国银行和东莞银行则以滚动型产品为主。

  普益财富研究员吴泞江认为,这类产品的发行已经常态化和系列化,发行时间主要根据产品的接续需要而定,从而消除了银行发行短期和超短期、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在月末、季末变相调节存贷比等监管指标,进行监管套利的嫌疑,这也是现存产品系列在监管层对超短期产品严密监管下得以生存的主要原因。

张元亮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