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财经

高铁时代的山东机遇

20日京沪高速铁路首次试运行

2011-02-23 09:43: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经济导报  

山东在全国旅游产业的竞争中始终处于中上游,或处在较强的潜力区,旅游区位优势没有完全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主要原因就在于未遇到外界注入的强大动力

    

   “京沪高铁所带来的同城效应,将对山东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影响。”22日上午,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省旅游项目策划中心主任陈国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京沪高铁将改变山东在全国的经济格局,使山东原来夹在“长三角”和环渤海的两极“洼地”,变成两极“高地”。

   “高铁时代”真正来临

    20日,京沪高铁首次试运行。“首演” 成功也标志着连接中国“京津冀”“长三角”两大经济圈、总投资2200亿元、时速为省内现行动车速度两倍左右的京沪高铁临近正式运营。

    根据安排,京沪高铁山东段联调联试将持续到5月中下旬,完成工程静态验收评审、安全预评估、新型动车达速试验、新型高速弓网及供变电系统试验、无砟轨道结构试验等系列程序。随着站房工程陆续交付,山东段将于6月上旬进入试运营阶段。

    纵贯山东西部的京沪高铁,将德州、济南、泰安、曲阜等连成了一线,使得山东省形成了纵横构架的高速铁路网,同时也宣告了山东省“高铁时代”的真正来临。

    “京沪高铁将‘京津冀’和‘长三角’两个经济圈快速联系起来,形成‘哑铃’形的循环系统,这将对山东省区域经济结构产生巨大影响。”济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葛金田介绍说,高铁带来的时间效益,会加速沿线经济一体化进程,并使得沿线资源重新配置。“对山东实现产业承接,促进旅游、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言,都是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将增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对外辐射能力。”

    记者手中一份研究结果显示,京沪高铁通车后,济南市将成为“京津冀都市圈”内等同于保定市和石家庄市的北京首位联系区。北京到济南的时间由现在的3小时压缩到开通运营后的1.5小时,缩短了一半。从目前的态势看,北京到保定为1个小时,北京到石家庄以及北京到秦皇岛都在两个小时范围之内。因此可以判断,京沪高铁的开通,势必将济南市纳入其紧密联系区范围之内。

  区位机遇

    “京沪高铁的开通,将对我省旅游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陈国忠表示。

    京沪高铁沿线有许多全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这些原本各自独立的城市旅游点,将通过京沪高速通道的连接,形成一个旅游整体去吸引游客,使其成为我国东部沿海最具魅力的旅游经济走廊。

    更重要的是,京沪高铁的贯通,使得山东建立“旅游黄金通道”成为可能。

    据了解,目前山东省旅游格局主体由两条国家级黄金旅游线构成,一条是东部沿海黄金海岸线(青岛、烟台、威海、日照),一条则是久负盛名的西部山水圣人线 (济南、泰安、曲阜)。纵贯山东西部的京沪高铁恰恰将济南、泰安、曲阜连成了一线,客观上形成了旅游板块联动的趋势。而山东省旅游产业的两大客源地正是长三角和京津地区。

    在以往对山东旅游业的研究中,许多学者把山东说成是“黄金海岸”,因其具有明显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山东在全国旅游产业的竞争中始终处于中上游,或处在较强的潜力区,旅游区位优势没有完全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主要原因就在于未遇到外界注入的强大动力。

    而京沪高铁的开通运营就是山东旅游不可多得的关键区位机遇。山东作为京沪高铁途经线路最长的省份,位于京沪线的中部,处于南北两大经济圈中间。

    实际上,京沪高铁的贯通,山东省受益地区并非仅限于“山水圣人”旅游线。多条城际铁路的构建,将围绕济南、青岛两大核心城市,形成山东高速铁路网络。

  高标准“拷问”硬件短板

    “京沪高铁的杠杆效应毋庸置疑,但是,高速铁路的高效性,对高铁沿线硬件也提出了高标准。”葛金田表示。

    高铁的开通,将加剧沿线城市更深层次合作的开展。但同时,高铁沿线的合作并不代表没有竞争。在客户进入城市的一瞬间,对于城市的酒店、出租车和公交车服务等方方面面都会有更加苛刻的要求。“原因很简单,速度快了,大家选择的空间更大了。”葛金田说。

    陈国忠以旅游为例表示,总体来看,山东省旅游资源和现有旅游新产品的层次还不高,尤其是与京沪高端市场相对应的高端休闲度假、城市街区休闲、生态度假等还十分缺乏。尽管省内有24家4A级以上旅游区分布在京沪高铁沿线或其直接腹地,但这些景区大部分仍然是以观光产品为主,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不足30%,尤其对包括北京、上海在内的高铁沿线大城市客源缺乏直接的休闲消费吸引力。

    “我们必须在旅游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旅游产品的进一步开发、旅游服务的改善等方面提升自身的品质,来满足游客的需求。”陈国忠表示。

张晓琦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