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山东财经
本站搜索:

山东省城乡就业连续8年实现双过百万

2012-09-13 09:10:00     作者: 张国栋    来源: 大众网--大众日报  

关键词: 大智慧 我省 高校毕业生就业 就业工作 就业援助月
[提要] 山东省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微笑服务·和谐就业”活动,广泛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主题服务活动,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公共就业服务品牌。

  记者从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获悉,近年来,山东省就业形势保持了总体稳定,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全省城乡就业连续8年实现双过百万。

  温家宝总理指出,就业涉及民生,是天大的事。办好这件“天大的事”,连年实现如此之大的就业规模,展现的是我省促就业、保民生的“大智慧”。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党的十六大尤其是十七大以来,我省全力实施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各种不利因素挑战,致力于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健全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狠抓基层平台建设,着力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全面建设提升各级人力资源市场,积极实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规划,力促城镇就业政策向农村延伸,就业多样化趋势明显,统筹城乡就业格局基本形成。我省全面完成了就业工作各项目标任务,保持了全省就业局势的总体稳定,就业工作社会评价好、群众满意度高。

  据统计,仅2007年至2011年的5年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就达到563.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4%以下的较低水平。我省始终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首位,5年间,共有200多万高校毕业生实现稳定就业,总体就业率稳定在80%以上。稳步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5年间新增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693.2万人,农民工总量达到2249万人。截至2011年底,全省城乡就业人员共达到6401.9万人,一、二、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占比达到35.5:32.6:31.9,全省城乡就业连续8年实现双过百万。

  支撑如此大规模就业的,是日臻完善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2010年,新修订的《山东省就业促进条例》开始实施,进一步确立了就业工作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政府的重要职责,推动了政府投资、产业振兴、扩大内需与促进就业有机结合,实现了就业资金投入的制度化安排。积极的就业政策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延续、扩展、调整和充实,并实现了与法律制度有机衔接。

  5年间,全省各级财政共支出就业资金81.4亿元,累计有98.5万人次享受税费减免优惠政策,减免税费15.92亿元;免交行政事业性收费1.5亿元;安置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富余人员8.9万人。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形势带来的严重冲击,我省立即行动,及时出台了“五缓四减三补贴”等一揽子应对紧急特殊情况的措施,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迅速扭转了城镇新增就业下滑、岗位流失加剧、失业率上升的局面,稳定了就业局势。全省为企业减免或缓缴社会保险费30多亿元,稳定就业岗位60多万个,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素质就业取得长足发展。我省全力实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5年规划,5年间,共对563.2万人进行了就业培训,支出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18.8亿元,培训后实现就业398万人,成功率达到70.7%,初步建立了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较为完善的培训网络,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明显提高。

  为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我省将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摆在就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构建了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组织领导体系、创业培训体系、政策扶持体系、创业服务体系,逐步扩大创业领域,进一步优化了创业环境,形成了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工作新格局。青岛、烟台、济宁、泰安、威海被国务院授予全国首批创业先进城市称号。五年间,全省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7.3亿元,建设创业孵化基地528个、创业园区266个,扶持创业4.5万人,带动就业25.8万人,实现自主创业1人带动就业5人以上。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贯彻“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我省圆满完成全省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规划,实现了每市、每县(市、区)至少有一家高标准人力资源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就业的基础作用。启动实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规划,全面加强省、市、县、街道(乡镇)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全省所有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所站的机构、人员、场所、设施和功能等基本达到规划要求,初步完成县以下基层平台实体化建设任务。深入开展“微笑服务·和谐就业”活动,广泛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主题服务活动,公共就业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公共就业服务品牌。

张元亮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