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置收藏夹 I T 新闻   特别推荐 热点专题 电脑学园 I T论坛
>>> 特别推荐

芯片争夺半场哨响 京沪分抢江山
张俊才
  2002-07-05 11:10:03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大陆是世界芯片巨头投资的热土。巨大的市场需求,相对低廉的人力成本,留给他们无往不胜的商业机会。而围绕生产线的转移引发的北京、上海芯片投资竞争也将旷日持久。

    近日,台积电悄悄落户上海松江,联电苏州工程已打桩在建。而此时,上海原有的中芯国际,已在梅雨如丝的浦东张江高科技产业园区正式投产,宏力正紧锣密鼓加紧开工准备。

    与气氛热闹的环上海地区相比,一度声势宏大的北京则显得有点黯淡。种种迹象表明:一段时间惹人注目的京沪深蓉芯片基地之争,已经响哨吹起———上海在“前半场”的角逐中拔得头筹。

    北京:“欲霸”不能

    “如果要写中国的芯片史,北京恐怕还是最重要的”,北方微电子基地一有关人士一字一顿地告诉记者,“北京占有天时、地利、人和”。他解释说,北京在政策上非常重视微电子建设。市政府已经制订《北方微电子产业基地规划方案》,预计到2010年之前,北京市将要建设成20条半导体生产线,20家封装测试厂和200家IC设计公司。到那个时候,北京市的微电子产业总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首钢一人士介绍,在北京市的政府规划中,芯片行业被列为高新技术开发的核心。早在1995年,北京市就对首钢提出传统产业改造目标,准备用5年的时间,使首钢“非钢”高科技比率达到50%以上。芯片制造被视为实现高科技的突破点。

    早于1年前,北京就宣称投入资金13.35亿美元的北京华夏芯片生产线上马,由美国硅谷IC从业人士组成AOS半导体公司等联盟伙伴。但是,其松散性和虚弱的抗风险能力,直接导致了AOS在市场低谷时的退出。

    情急之下,首钢旗下的华夏半导体公司一度欲收购韩国Hynix芯片厂宏大计划,也不了了之。与华夏同时开工,北京的微电子争夺战的另一个领跑者,由带有官方色彩的北京电子控股公司和亚太科技公司计划拨资建设6英寸0.35微米IC集成电路生产线———讯创公司,却暗渡陈仓,移师浙江宁波,转投中纬集成电路。

    是时,光电子产业的代表“京东方”,在第四届高科技周上宣称,将打造15—20亿美元的液晶产业园TFT—Lcd。但是,后因“京东方”与韩国的Hynix谈判未果而偃旗息鼓。与黑白STN的磨合也一直未能成功。失败后的液晶产业园更多停留在画饼充饥的“虚拟”大单中。

    北京半导体行业消息灵通人士透露,投资9.2亿人民币,为北京市引以自豪,号称“拥有知识产权”的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8英寸硅片生产线在业界和媒体的一片叫好声中,处于艰难的磨合期。

    更令北京尴尬的是,年初有北京高层官员牵头撮合,许以“数字北京,数字奥运”等优惠政策的中芯国际北上与首钢“联姻”方案,因为首钢方面对生产线的技术期望值过高,双方难以最后沟通而遭遇搁浅。与首钢匆匆分手的中芯8英寸生产线由“媒婆”引线,“另嫁”亦庄。

    消息人士透露,中芯正和台湾芯巨头茂矽等芯片厂商“秘密接触”。华夏的合作伙伴,纷纷就地“蒸发”,该生产线仅剩下一座“宿舍楼”和几百平米长满杂草的某工地。首钢的“强芯梦”难以抵达柳暗花明的时刻。

    在高科技产业制高点争夺战中,北京市政府可谓不遗余力,接踵而至的一系列芯片工程计划被冷静的业内人士称为“芯片大跃进”。“芯片大跃进”并没有收到如期的效果。究其原因,水资源限制和日益嚣张的沙尘暴固然拖了北京微电子争夺的后腿,但是“这种违背产业布局规律,只能使投资者陷入信心的旋涡,在复杂而精细的操作中看不清‘北’”一业界人士指出,“这种政府主导,过多的热情有悖于产业规律,结果只能事与愿违的。”

    中芯有关人士也说得很明白,北京其实拥有很优越的条件,人才优势是北京的一个杀手锏。北京有中科院、清华、北大等优越的科研基础,这是上海无法拼比的。同时,北京也是目前国内集成电路最主要的应用市场之一,联想、四通、北大方正、清华紫光和清华同方等电子、通信、计算机领域高新技术企业云集,每年消耗10亿美元以上的芯片。

    芯片界观察人士认为,北京应该有自己的定位,扬长避短,在芯片设计方面做文章。

    上海:“虚火”犹温

    国内的微电子争夺的“上半场”,上海成为“硝烟孤旅”。除了中芯这个争夺战的领跑者,上海已经建成或在建的8英寸芯片生产厂还有: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上海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GSMC)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600171)和上海先进半导体公司(ASMC)。

    连同最近刚刚落户松江地区的台积电、联电背景的舰科苏州晶圆厂和一大批6寸厂、封装厂,环上海地区初步形成具有群聚效应微电子生产基地。

    但是,事实上,上海并不能马上在微电子市场上“笑傲江湖”。专家认为,上海芯片生产的明显“虚火”使上海离纵横驰骋的时刻还很遥远。

    知情人士指出,联电在苏州和即将在松江开工的台积电芯片厂,实际上是在“做6寸带8寸”的芯片生产。精明的台湾商人考虑到大陆的芯片使用的巨大市场,而芯片的档次要求不高,致力加工6寸低端产品。更多布局6寸,带有“卡位”目的,8寸更多带有象征意义。

    从亚太转投资大陆的中纬的年度生产目标很清楚:“将以消费性IC、驱动IC的制造为主,抢占大陆中低IC市场”

    根据了解,联电在推进舰科8寸芯片厂在苏州落地的同时,也在无锡与租赁无锡华晶foundry线的上华半导体联合,投资1.5亿美金,建设具有联电色彩的6寸线。中纬集成实际上是早先讯创转投的台积电一厂的旧线。

    很明显,环上海地区的微电子带,实际上是接纳台湾的二手旧线,而半导体生产设备5年就折旧完毕,这一些“烂”机器,和中国大陆的廉价劳动力、低廉的地价组合,产生高额利润的同时,阻碍了芯片档次的提高。

    更让业界乐观不起来的是,环上海的微电子工厂成为名副其实的“代工线”。在国外媒体报道中往往称正在建设的贝岭二手线是“NEC的上海工程”而不是国内报道所沾沾自喜的“中国人自己的集成电路芯厂”。

    国外的称谓反映了中国在微电子项目的巨额投入和应有的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的获得存在强烈的反差。这已经引起国内相关专家的注意。在与合资者高举酒杯的时候,中方的管理者应该细心思考,还有哪些东西自己没有拿到。对于提升集成电路的档次,还应该向对方要些什么。

    “燕子”软翅头负重

    除了北京上海这两个微电子争夺劲旅,国内还有深圳、天津、成都(西南)和西安(西北)。这被有关人士形象比喻成中国的“燕子”型微电子布阵。其中,上海是燕头,北京和深圳是燕翅,成都和西安是两个燕尾。

    最近看来,燕尾“虚脱”。西安除了喊几个口号,在微电子建设方面,一切静悄悄。

    西南是燕子尾部的惟一亮点。根据可靠消息,安森美半导体公司已经宣布在四川投建6英寸芯片厂,计划8月份在乐山开工。其实,这不过是马来西亚6寸线的关闭转移,但是,对于西南来说,仍然是一大利好。

    被福布斯列为中国大陆第10位富豪的“鱼饲料大王”的刘汉元,3月份公开向媒体称,准备筹集25亿人民币进军半导体,打造中国西部的微电子中心。他说:“由于这个行业资本与技术门槛高,过去的10多年,中国民营企业几乎没有能力涉及,甚至找不到合作伙伴。我今年就完成准备工作,整个项目大约需要13—15亿人民币,加上多晶硅项目,估计一共需要25亿。”

    燕翅的另一端深圳及珠三角地区,是集成电路产品最主要的消费市场。政府不遗余力,甚至以全资的形式,出资45%,与台湾剑度TFT—Lcd合作,建立深超半导体公司,为剑度下游液晶企业提供服务。

    有人分析,深超半导体带有明显的“个人投资色彩”,能否提升集成电路档次,还是一个问号。

    而且,建度是为了解决液晶显示器而建,有未经证实的消息说,目前,剑度因为与其合作的Hynix的退出而陷入僵局。值得一提的是,深圳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人们有理由怀疑,深圳竞争芯片,是否能对深圳的IC产业水平提升起到作用。

    芯片生产是高起点,高风险和高收益的产业。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微电子研究所所长王阳元教授称:“国内芯片制造业如果不能闯过技术、资金和市场关,后果不堪设想。”大量的芯片巨头投资大陆,不仅为中国提供了IC制造环境,也促进微电子工业的发展。对大陆来说,资金、工程师(低端)都不缺乏,高端IC人才的培养,海归派的聚拢,目前尤为重要。

    专家认为,市场体系是中国芯片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京沪深蓉在争夺微电子基地的时候,不应计较一城一地之失,应该以健全当地半导体产业价值链为终极目标,以国内市场的产品需求为信号,培植完整的信息电子产业发展体系。谁为国内芯片龙头不重要,关键要根据自身特点,适应产业布局的自然规律,决定自己的定位;各有分工,各有侧重,以实现整体提高。

    《国际金融报》 (2002年07月05日第九版)
 

 

相关内容

相关新闻:
上一条:中国芯再上台阶32位芯片通过测试
下一条:联通:停机8个月 照收月租费

关闭窗口

 


I T 频道主编信箱  Tel: 0531-5193461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0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