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置收藏夹 I T 新闻   特别推荐 热点专题 电脑学园 I T论坛
>>> 特别推荐

IETF高层、数字域名国际标准作者将访华

  2002-07-22 21:21:32

  来自日本横滨的消息,互联网工程任务组(简称IETF)部分高层人士表示,将在此次IETF第54次会议结束之后,再度访问中国,就互联网地址技术的最新进展与中国业界进行深入交流。

    IETF主要任务是负责互联网相关技术规范的制定。目前,IETF已成为全球互联网界最具权威的大型技术研究组织。随着国内互联网及其应用的迅猛发展,中国的网络技术发展水平、中国在互联网技术方面的原创能力乃至中国在互联网国际技术标准方面的贡献越来越引起各界的重视。

    1996年,清华大学研究人员在胡道元教授指导下,向IETF提交的互联网技术草案被IETF通过为RFC1922,成为由中国提出制定的第一个互联网国际标准。2000年至2001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先后向IETF提交了六篇互联网技术草案,在中文域名和关键词寻址技术(Keywords)等领域取得一些进展。

    IETF高层人士也曾多次到访中国,例如2000年10月,当时的IETF主席Fred Baker先生和互联网架构委员会(IAB)主席John Klensin博士访问CNNIC,与相关技术人员就中文域名技术进行交流,从而加深了中外网络技术专家的相互了解,推动了中文域名技术的研究。

    此次包括现任IETF主席Harald Alvestrand在内的IETF高层人士再次到访中国,将应邀参加7月25日中国互联网协会与CNNIC举办IETF与互联网技术标准暨热点技术高级研讨会,并将介绍数字域名(ENUM)等最新互联网地址技术的进展。26日,John Klensin博士还将访问CNNIC,就中文域名和通用网址等技术探讨交流与合作。

    数字域名国际标准作者到访中国

    人民网7月22日讯 数字域名国际标准(ENUM RFC2916)作者Patrik Faltstrom将于7月第54届IETF日本横滨会议后访问中国,并参加7月25日中国互联网协会与CNNIC举办IETF与互联网技术标准暨热点技术高级研讨会。Patrik Falstrom先生是互联网标准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目前是IETF应用领域主席、IESG委员和ENUM工作组主席,曾多次访问中国并造访CNNIC。,

    数字域名(ENUM)技术是IETF的ENUM工作组2000年9月份提出的一项将PSTN电话网中使用的E.164号码映射成为数字域名,并用它来查询用户各种通讯方式的技术。ENUM技术的提出有利于PSTN电话网和INTERNET的融合,方便用户之间的通信,是一项对下一代网络寻址方案有重要影响的技术。ENUM提出后已经受到的国际电信联盟和互联网络架构委员会(IAB)的高度重视,双方正在合作开展ENUM管理政策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ENUM的发展同样受到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政府的重视,目前已有多个国家组织专门的工作组开展ENUM技术研究和试验。ENUM的发展在国内受到信息产业部的高度重视,由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和科技司组织的ENUM试验计划已于2002年3月开始,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CNNIC作为国内重要的互联网域名注册、管理和研究机构,承担ENUM应用试验注册和解析系统的研究和搭建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了e164.cn下解析系统试验平台的建立工作,为下一步开展基于ENUM通信业务试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次Patrik Folstrom先生来访,将向国内介绍ENUM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并同CNNIC相关技术人员就ENUM技术进行广泛的交流,这将有利于我国ENUM技术的发展。

    相关链结:

    附录1

    互联网技术规范研发机构--IETF

    性质与任务:

    互联网工程任务组(The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简称IETF),成立于1985年底,其主要任务是负责互联网相关技术规范的研发和制定。目前,IETF已成为全球互联网界最具权威的大型技术研究组织。

    IETF不是一个公司法人,不设理事会和委员,也没有严格的成员概念。IETF是一个由为互联网技术工程及发展做出贡献的专家自发参与和管理的国际民间机构。它汇集了与互联网架构演化和互联网稳定运作等业务相关的网络设计者、运营者和研究人员,并向所有对该行业感兴趣的人士开放。任何人都可以注册参加IETF的会议。IETF大会每年举行三次,规模均在千人以上。

    IETF大量的技术性工作均由其内部的各类工作组协作完成。这些工作组按不同类别,如路由、传输、安全等专项课题而分别组建。IETF的交流工作主要是在各个工作组所设立的邮件组中进行,这也是IETF的主要工作方式。

    IETF的自身定位是一个互联网技术研发的跨国民间组织。虽然已有很多互联网技术规范通过在IETF讨论成为了公认标准,但它仍有别于像国际电联(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这样的传统意义上的标准制定组织。IETF的参与者都是志愿人员,他们大多是通过IETF每年召开的三次会议来完成该组织的如下使命:

    鉴定互联网的运行和技术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详细说明互联网协议的发展或用途,解决相应问题;

    向IESG提出针对互联网协议标准及用途的建议;

    促进互联网研究任务组(IRTF)的技术研究成果向互联网社群推广;

    为包括互联网用户、研究人员、行销商、承包人及管理者等提供信息交流的论坛。

    技术标准的制定过程:

    IETF标准出台的过程要经历:提议、建立筹备组(BOF-Breath of Feather)、成立工作组、工作组讨论并达成共识、IETF公众讨论并征求意见、确立RFC、长期试用和公布标准号等八个步骤。

    对于发展一项新的技术,首先要向IETF提出研究课题,即"互联网草案"(Internet Draft),经准许后可召集相关人士建立BOF,讨论该项技术的主题、内容、范围及可实施方案。

    如果认为有必要深入研究该技术,则由BOF的带头人向IETF提出成立工作组的申请,并经由互联网工程指导组 (IESG)审批。IESG通常将这些课题归入现有的工作组,也可视情况另设工作组;如果BOF成员多数认为没必要继续深入,则IETF将不再就此课题批准召开BOF会议,但允许"提议人"保留意见,并可在更换课题名称后再次"提议"。

    目标和章程是工作组成立的两个要素,而邮件组则是工作组完成目标、开展讨论的重要途径。工作组成员通过邮件组及IETF大会就该标准的研发广泛进行交流,最终达成工作组内部一致。

    在IESG对工作组内部一致意见审核过后,会将该议案提请所有IETF参与者进行广泛评议,并将最终确认的评议结果作为"请求注解文件"(RFC-Require For Comment)进行发表。

    RFC经过长期的试用和改进,在得到IETF颁发的标准号后才正式成为互联网标准。

    另外,互联网架构委员会(IAB)负责对互联网协议、程序和标准进行堪漏,并在IESG被控失利时代其做出裁定。互联网编号分配机构(IANA)是分配互联网协议独立参数值的中间协调人,对大量的互联网协议参数的使用进行分配和协调。

    中国与IETF:

    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参与IETF事务的人员还很少,特别是企业参与力度不够。但作为互联网事业起步较晚的中国,近年来在IETF中的影响还是可圈可点的。

    1996年3月,清华大学研究人员在胡道元教授指导下,向IETF提交的《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中文编码的汉字统一传输标准》(Chinese Character Encoding for Internet Messages)被IETF通过为RFC1922,成为中国第一个被认可为RFC文件的提交协议。

    IETF在1999年就成立了有关国际化域名(IDN)技术的BOF,并于2000年组建了IDN工作组,负责IDN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先后向IETF提交了《中文繁简字符转换》(2001年6月)和《国际化域名和独特标识/名称》等六篇有关IDN的互联网技术草案,并经IETF公布在其网站上共参与者广泛讨论。CNNIC也是我国唯一向IETF提交草案的机构。

    IETF对于关键词寻址技术(Keywords)这一新兴的互联网访问技术也曾予以关注。2002年3月的IETF会议上曾成立了专项BOF,CNNIC和北京因特国风公司的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CNNIC的技术人员作为Keywords BOF会议的纲领性文档--《Keywords系统的定义和需求》的作者之一,在文档中阐述了Keywords服务中解决中文繁简等效的必要性和可行途径。然而,在参与者的商讨过程中出现了较大分歧,故此该BOF的工作未能达成共识。

    2002年7月中旬,John Klensin博士将随众多IETF高层技术人员再度来访中国,与CNNIC等国内机构的技术人员进一步探讨通用网址的实际应用问题。

    附录1:IETF历届主席

    2001至今  Harald Alvestrand

    1996-2001  Fred Baker

    1994-1995  Paul Mockapetris

    1986-1993  Phill Gross

    1986 Mike Corrigan

    附录2:IETF重要会议回顾:

    首次IETF会议于1986年1月在圣地亚哥举行,参会代表21人。 同年10月的第四次会议是首届没有政府代表参加的技术会议。到了1987年2月加州的第五届会议,IETF正式引入了工作组概念。同年7月的第七次IETF会议,参会人员突破了100人。

    1989年的第14届IETF会议标志着自身的重要改变。IAB (当时的Internet Activities Board, 现在为Internet Architecture Board)将当时众多工作小组简化为两个,即IETF和负责长期对互联网问题进行研究的IRTF。

    1992年1月,国际互联网协会(ISOC)成立后,IAB提议应在ISOC的支持下进行运作。在当年INET92日本神户会议后,ISOC确立了与IAB的资助关系。

    1993年7月,IETF会议首次来到欧洲,参会人员的国籍比例发生了空前变化,非美籍参会者升至近五成。现在,有五分之一的IETF会议在欧洲或亚洲举办,非美籍参会者人数居高不下,即使是在美国举办会议,非美籍参会人员仍会达到半数。

    附录3: 相关机构:

    1.国际互联网协会(ISCO -Internet Society)

    这是一个国际的,非盈利性的会员制组织,其作用是促进互联网在全球范围的应用。实现方式之一便是对各类互联网组织提供财政和法律支持,特别是对IETF。

    2.互联网工程指导组 (IESG-Internet Engineering Steering Group)IESG负责IETF活动和标准制定程序的技术管理工作,核准或纠正IETF各工作组的研究成果,有对工作组的设立终结权,确保非工作组草案在成为请求注解文件(RFC)时的准确性。

    3、互联网架构委员会 (IAB-Internet Architecture Board)

    IAB是ISOC的技术咨询团体,其职责包括:IESG 选举、互联网协议堪漏、上诉裁定,以及管理编辑和印制RFC系列文件,并负责管理互联网的各类分配号码。

    4、互联网编号分配机构 (IANA-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

    IAB指定IANA在某互联网协议发布后对另增条款进行说明。IANA的活动由ICANN资助。

    5、RFC编辑者

    主要职责是与IESG协同工作,编辑、排版和发表RFC。RFC一旦发表就不能更改。如果标准在叙述上有变,则必须重新发表新的RFC并替换掉原先版本。该机构的组成和实施的政策由IAB掌控。

    6、 IETF秘书处

    在IETF中进行有偿服务的工作人员很少。IETF秘书处负责会务及一些特殊邮件组的维护,并负责更新和规整官方互联网草案目录,维护IETF网站,辅助IESG的日常工作。

    7、互联网研究任务组(IRTF-The Internet Research Task Force)

    IRTF由众多专业研究小组构成,研究互联网协议、应用、架构和技术。其中多数是长期运作的小组,也存在少量临时的短期研究小组。各成员均为个人代表,并不代表任何组织的利益。

 
人民网

 

相关内容

相关新闻:
上一条:爱立信超低价“割肉”谋翻身?
下一条:蓝牙发展须看微软脸色?WinXP支持是关键

关闭窗口

 


I T 频道主编信箱  Tel: 0531-5193461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0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