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热起来的一个词是企业信息化,冷下来的一个词是电子商务。
这一冷一热,看似不同,其实本质上都是一回事。电子商务的昨天正是企业信息化的今天。起先大家都认为电子商务就是在网上卖东西,后来发现在网上卖东西并不挣钱,于是就把责任推给了诸如配送、支付系统不完善和消费市场不成熟之类的客观因素。继而又有人畅想:要想电子商务,必须首先进行企业信息化。于是,2002年的电子商务就开始了等待,等着企业信息化这个孩子长大成人,来支持电子商务大厦。
现在的企业信息化能长成人吗?这个问题越看越是让人狐疑。因为真正制约电子商务成长的锢疾,仍然缠绵在企业信息化的身上。
这个痼疾就是泛网络化的认识。当初,人们认为电子商务就是网络加商店,现在人们认为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加网络。在这种"网络万能"的思维模式下,人们作了种种探索,却始终没有人肯怀疑网络作为一种信息工具的局限性。而事实上,泛网络化不仅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一网就灵",相反,却由于过分地增加设备投入,从而加大了企业运营的成本。网络不仅没有帮企业挣到的钱,却成了企业的包袱。"我们花了大笔的钱建立了网站,购买了网络实名,应该说是进入了电子商务环境,但根本体会不出什么是电子商务……"一家企业的老总对此深深不解。
于是,许多的奇奇怪怪的现象发生了。B2C虽然号称节省了货物存储空间,但其节省的费用被蹬三轮的配送系统消磨殆尽不说,网上商城还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地大打折扣。B2B想做网上交易的经济人,结末却发现在网上达成交易的企业很快就撇开媒人私下自己拉手了。有一家网站,曾试图作媒体与作者沟通的桥梁,自己从稿酬中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结果不久就宣布中止服务。原因是,编辑一旦和作者建立联系,就再也不需要这个网站了。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电子商务网站百般努力,惨淡经营,却始终难以看到盈利的曙光。抛开8848们的窘境不谈,仅以新浪、搜狐等网络业的大哥大而论,虽然它们品牌鼎盛,都开展了电子商务,但电子商务却始终不能成为它们收入的主要来源。新浪2002财年第三季度的财报显示,该季新浪总收入710万美元,其中由电子商务及收费性服务(包括移动短信、收费电子邮箱、分类广告等)所产生的收入较上一季度成长了44%,约为194万元,占总收入的27%左右。然而这个27%中,电子商务的成份能占到多少呢?新浪最近完成了三大业务主线的布局:新浪网(Sina.com)做互联网媒体业务,以广告收入为主;新浪企业服务(Sina.net)从事技术服务的业务,以服务费及技术授权费为主要营收来源;新浪热线(Sina Online)提供通讯及其他收费性服务,专注于对用户提供包含互联网接入与网络信息增值服务,并以其订购费为主要营收来源。从这三大架构中,我们都没有看到电子商务的影子!由此,我们可以推测,虽然新浪为了多元化不得不拉住电子商务,但打心眼里就没有认为电子商务能挣多少钱,也就是说,那个27%的主体并不是电子商务!
将中国电子商务举步维艰归结为中国目前还不具备电子商务的环境(比如说配送系统、支付系统、消费习惯等还不成熟)的说法并不能让人信服:在沙地上不支帐篷而盖高楼,却怪沙滩环境不好,这种逻辑无论如何有些奇怪。
然而,这种逻辑却有意无意地被IT销售商、服务商们利用着,它们扔掉网络加商店的模式后,又玩起了企业加网络的游戏,他们鼓动企业通过建网来进行信息化。然而,对于信息化的理解,服务商们与企业的立足点是不同的。服务商是为了卖服务器,而企业则是为了要效益。从目前的效果看,信息化很难满足企业的效益要求。中国的企业,大大小小,形态各异,需求不同,并且基本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这种情况下一刀切地让它们来建网络,无论如何有些不现实。
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在广东中山市有一家叫广东美怡乐公司的企业,主打产品冰淇淋的产量占中国食品行业冰淇淋前几位。谈到企业上网做B2B、B2C,它的一位副总说,网络是在做,但仅仅介绍公司整体资料。因为在网上做冰淇淋销售效果不行,更不能把自己销售网络公开,否则什么生意也不用做。对企业信息化热,这位副总很冷静,也很务实。他知道,并不是什么企业都需要上网卖东西。
然而,这并不是说企业不需要网络,甚至说网络公司目前没有前途。
近日,《商业周刊》一则报道称,目前美国已有的网络公司中,有四分之一(52家)已经盈利。令人感兴趣的是,这四分之一的公司基本集中在网上旅游与网上金融业。
原来,并非是网络就等于亏损,关键看你做的是不是能盈利的生意。网上旅游与金融能挣钱的理由很简单,旅游订票、房间预订、证券服务、申报税款、在线抵押贷款等等,都是纯数字的业务,都可以扔开传统的配送系统而独立生存。
这种模式对于所谓的"鼠标加水泥"的认识是一种挑战。网络就是网络,它上面流动的只能是信息,如果你希望让小小的鼠标去拉成吨的钢材,无论如何都是不现实的。网络不能在如何拖动传统的讨论中亏损地等待下去,必须切切实实地从信息交流中找出能让自己大有作为的天地。对网络公司来讲,选择正确的业务至关重要;对于传统企业来讲,信息化必须找准企业与网络的适当的切入点,不要求大求全,而要把不能在短期内给企业带来利益的网络功能统统去掉。用一句广告词来说就是:只选对的,不买贵的。虽然,这显得有些急功近利,但企业的终极目的就是利润,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企业都能站到所谓的信息化的高度来考虑问题。如果没有这种急功近利,企业就不会有网络化的动力。而从长期的角度看,这也必然会伤及IT服务商的利益。因而,这种细分市场和急功近利,正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第一步,是初级阶段。
目前电子商务的"冷",事实上是电子商务的一个理性思考期,也是电子商务的务实期。从已经见诸报道的事例看,在B2C、B2B挣扎于泥潭的同时,中国的电子商务正"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着,它业务越来越细,越来越不象过去的电子商务。比如说传统银行已经开起来的网上银行,可以让用户足不出户实现对自己的资金进行管理,甚至包括代收话费,代收煤气及水电费,代交税款等业务;最近,自5月8日起,国家将证券交易佣金下调到3‰,尤其令人振奋的是,以网上交易为代表的非现场交易佣金竟然降到了1.5‰,整整比现场交易低了50%!网上银行与网上证券交易的优惠政策,无疑会使中国的网上金融业得到极大的发展,给网络业带来一线希望。
然而,中国留给网络的市场还不止这些。综合五一黄金周方方面面的信息看,旅游业正在中国迅速膨胀着。仅以南京市为例,"五一"7天共接待旅游者170万人次,比去年"五一"增长14%;全市旅游总收入9.06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13%。对此,我们不禁要问:美国的旅游网站盈利了,中国的旅游网站做得如何呢?从旅游网站仍以发布信息为主、旅客和旅行社仍以电话联系为主来看,这个市场还远未启动。
无论如何,IT服务的市场都大有文章可做。可惜的是,从目前看来,网络热也好,服务热也罢,或者电子商务,或者企业信息化,对此情有独钟的似乎仍旧只是厂商。而被服务者,也似乎刚从PC走到网络,至于说信息化到底是什么,没有几个人能说清楚。近日据报道,软博会上厂商们热情高涨,结果几天下来一张订单也没有收到。这肯定令IT厂商们很失望。唯一"利好"的消息可能就是,企业信息化虽然没有掀起多大的浪,但又有一波儿赶来了,那就是电子政务。据说中国政府的钱最好挣,于是,厂商们又把希望寄托在了电子政务身上,但愿,这回不要再让厂商们失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