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电台主持人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在节目中为听众推荐沈从文的《边城》,没几天,他收到一位年轻听众的信,建议他推荐些更好、更轻松的读物。理由是《编程》这样的专业书籍不适合计算机专业以外的人阅读。
只知《编程》而不知《边城》,在今天这个“IT时代”,不说是司空见惯,至少也是见怪不怪的事情。
电脑、网络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种改变当然更多的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的成分。如同汽车在带来速度效率的同时也带来污染、交通事故一样,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只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电脑、网络带来的消极影响说俯拾皆是可能过了,但信手也可拈来一二。比如电脑用多了,提笔忘字已经很普遍。再如,现在小学生都开了电脑课,开始拿起了鼠标,敲起了键盘。但是用毛笔的书法课悄悄地被“删除”了。不用说毛笔,我们现在用钢笔、铅笔的机会还有多少?电脑的普及扩张会不会令我们悠久的书法艺术消亡,还真有点杞人忧天。
如果一个社会只有快餐文化,生活中仅留下电脑、电视、手机,我们交流仅仅靠E-MAIL、靠手机短信;如果我们对电脑烂熟的新生代真的不知道或者不屑知道沈从文、钱钟书,甚至不屑知道雨果、托尔斯泰,更不要说抽时间去读一读他们的作品,这个社会的文化就不能不让人担忧。
一个民族的素质高低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并非物质丰富了,精神就一定能丰富。像重视物质文明建设一样关注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是这个讲究效率的IT时代不容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