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置收藏夹 I T 新闻   特别推荐 热点专题 电脑学园 I T论坛
>>> 特别推荐

方兴东:正在消逝的中关村——比较篇
方兴东、王俊秀
人民网   2002-07-16 17:21:14

  硅谷成功的秘密只有一个

  关于硅谷成功的秘密,人们已经说得太多,无数的文章无数的书,总结出无数的结论。如果说,这些总结都是瞎子摸象,那未免太不恭敬,但是谈完这些大作,的确感觉不够到位,说的都对又都不对,都是又都不是。我想这样的比喻可能更为恰当:我们把硅谷当作一棵神奇的大树,人们对它的枝枝叶叶都作了非常好的描述和概括,但是对于这棵大树的根却依然是秘密,依然不求甚解。我们,硅谷成功的根本秘密只有一个:那就是对高科技弱势群体,或更准确地说对草根群体的支持!也就是说,硅谷成功的要决就是以最大资源最大程度地支持新技术、人才和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从失败到成功。硅谷是高科技有育婴室和幼儿园。如果我们把高科技企业的历程分成五个阶段:创新期、成长期、成熟期早期、成熟期晚期和衰退期,那么硅谷把资源、网络、机制甚至文化的重心都放在前两个阶段上。而所有硅谷模式的模仿者和追随者,都犯了一个方向性的错误:那就是把重心放在后面三个阶段!很简单,因为大中型企业都在后三个阶段之中。

  这个方向性的错误是绝大多数追随者失败的根源。所有效仿者都将重心倾斜到成熟的大公司,已经发展起来的技术和产品之上,人们更愿意锦上添花,坐享其成,给成功者添砖加瓦。他们更多的成了自己初期成功的牺牲品,包括中关村。

  中关村与硅谷分道扬镳

  中关村的成功就是依靠80年代未、90年代一批富有活力的创业企业和无数不知名的小公司的聚群,如今许多企业长大了,成了这里的大树,他们遮蔽了阳光、水份,使得新的公司和小公司越来越难以存活,新陈代谢的活跃机制开始失效。中关村更多的开始成为一些大果树的果园,摘果子成为最大的成熟,而不是育苗园了!当房地产不断炒作提高创业门槛和创业成本,当所有的媒体都宁愿围绕几个大公司的鸡毛蒜皮而不关注新企业小企业,当所有的政策都将重心落到已经跨越风险期的中大型企业,而忽视中小企业和个人创业时,当年复一年的表彰、评选和奖励都围绕这几张老面孔时,当中关村高楼大厦不断崛起而准备成为又一个朝阳区时,我们可以断定,作为硅谷追随者的中关村已经失败!

  硅谷的成功不在乎有英特尔、有惠普、有Cisco,而在于它年复一年不断地为这个产业,为整个世界提供新的公司、新的技术、新的产品。硅谷的价值核心就在于它的"新"。硅谷是新事物的天堂,而英特尔、惠普、Cisco只不过是创新的副产品而已。它们实际上不再是硅谷公司,他们只是硅谷的"儿子"。如果硅谷仅仅停留于这几个大企业的成功,硅谷就是一个"死"的硅谷。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关村只能是实现一次性喷涌的"死火山"。

  硅谷:生生不息的活火山

  60年代半导体产业初露峥嵘,硅谷推出了英特尔、AMD、国家半导体、Zilog等企业。70年代计算机开始扩张性增长,硅谷推出了Tandem、Amdahl、Apple、Atari等。80年代个人电脑革命启动,除了PC先驱Apple之外,硅谷推出了Sun、Cisco、Seagate、Adobe、Apollo、AOL前身的昆腾计算机服务等一系列软、硬件企业。

  90年代互联网热潮中,硅谷又奉献了网景、Yahoo、eBay等领先企业,互联网热潮之后,硅谷在光通信领域依然是主力军。这些生生不息的创新才是硅谷财富的源泉,硅谷从来不会停留在已有的成就上,继续坐享其成,而是继续构建新的东西。促进激动人心的变革,是硅谷所有激情、也是所有财富的源泉。

  硅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辉煌,就在于它是中小企业的天堂。如果有一天,硅谷也成了大公司的乐园,那也就是硅谷辉煌的消失之际。但是,硅谷会像今天的中关村那样吗?

  回归根本才是真

  中关村在为一个大公司的搬家问题而困扰时,已经深刻地说明了它的脆弱。

  只有平庸的资本,才会去追逐大公司;只有平庸的人才,才会滞留在大公司;只有平庸的企业,努力依附于大公司;只有平庸的高科技园区,才会依靠取悦大公司!因为硅谷向世人证明了:英特尔、惠普、Cisco与其说是硅谷的公司,不如说是全球的公司。就象培养儿女一样,真正有眼光的父母应该鼓励他们大胆去闯荡,无论他们在哪里发展,他们都是自己的后代。

  因此,真正的高科技园区应该积极鼓励大公司走出去,而不是留住他们!大公司需要的已经不是政策的优惠和政府的关怀和地方的扶持,这些资源应该更多地投给那些刚刚创办或没有创办的企业!给大公司最好的奖励,就是给它培养一个又一个竞争对手!给大公司最好的激励,就是赶他们出去,去经历更大的风浪。而园区就把有限的资源动运用到有限的地方:创业企业!

  所有的政策、所有的机制、所有的资源都侧重于培育中小企业,这样的硅谷追随者方可能真正成功。这样的方向才是把握了根本,才是启动了创新之源。只有在这个目标上,我们才会明白我们失误在哪里,错误在哪里!中关村与硅谷的养距在哪里!

  看看中关村前100家企业的名单,我们完全可以定下这样的结论:依靠大公司业绩来堆积美丽"数字"的中关村是不会有前途的,那只是一种粉刷的"数字化游戏"。中关村的成绩只能移居不断涌现的中小企业和创新技术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成就。没有中关村中小企业的未来,就没有中关村的未来!中小企业才是中关村的生命之源!!

  硅谷和中关村英雄榜

    

  创新文化与商业文化

  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高科技领域的商业文化在本源上与校园的创新文化一脉相承,就是对科技创新的价值观和执着程度,甚至是宗教般的信仰。以斯坦福大学为辐射源的硅谷创业文化不但征服了整个IT业,同时也制服了整个社会。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斯坦福的校园文化是硅谷成功的灵魂。而反过来,硅谷的创业文化也不断改变并提升着斯坦福的校园文化,使斯坦福大学始终挺立在高科技产业的最前沿。两类文化彼此融合,彼此促进,成就了今天的硅谷奇迹。但是,综揽中关村的企业文化,却不能不让人大为失望。

  80年代中,中科院、北大、清华等一批有识之士走出象牙塔,来到中关村。在这片清淡的土地开始了联想、希望、四通、方正(前身)等公司的创业。他们身上携带浓郁的校园文化,在这条简朴的街上,当时他们一下子占据了主导,成为新颖的主流文化。因此,王辑志的打字机、倪光南的汉卡、王选的排版软件,还有求伯君的WPS、吴晓军的1-2-3等产品与技术,都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甚至可与世界水平一比)。

  但是十多年过去了,中关村最令人惋惜的悲剧发生了:中国传统官本位文化及庸俗的商人文化开始兴盛,逐渐占据主流并最终吞噬了创新文化。最终是"半个政治家半个老板"的人们成为这条街的主导者,原有的落后机制不但没有被消解,反而"废物利用",重新成为他们利用的工具。也就是说,如今中关村与高等院校之间的文化围墙不但没有打破,反而越垒越高。传统落后机制的势力并没有下降,反而因为新的蜕变者的加盟而越发巩固。校园文化再也不是优势文化。清华、北大、中科院等反而成为产业的旁观者,它们没能成为这场新技术革命的主角。如今,每一个走出校园、步入中关村的人,都不得不洗脱自己身上的校园文化,出迎合这条街上、这些企业的另类文化。因此,这些年来,中关村的发展并没有中科院、北大、清华的多大"功劳"。

  企业文化与创新文化相互融合、彼此渗透的失败,是中关村技术创新衰弱的内在根源。这种文化的割裂(甚至对抗)是中关村最大的失败。其结果就是,经过多年发展,中关村企业的技术水平相对地大大下降。如今中关村再也没有任何一项可以代表时代水平、具有相当竞争优势的技术。企业是大了,但技术含量已经无可挽回地下降,而且他们共同的命运是:企业越大,生存压力越大,也越是无力投入技术研发。

  于是,必然的故事发生了。王辑志、倪光南、王选先生先后被"逐"出企业,因为官本位的争权夺利注定了他们的命运。而且,的确他们当年创造的技术,如今也无可挽回地在市场上衰弱了。这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失败,也是企业本身的失败;这不只是他们个人的悲剧,而更是这些企业乃至整个中国IT业的悲剧:作为企业,未能在他们原有技术创新的基础之上,组建技术团队,形成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也没能建立机制,让更年轻的技术人才接续他们的成果,及时升级换代。而在残酷的IT业,技术的寿命是有限的,个人创新的寿命也是有限的。于是,几年之后,他们就象一支支燃尽的蜡烛,或说榨干利润的产品一样,被重新推回中关村的大街。中国IT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就象中关村企业的校园文化一样,被生生窒息。没有机制作为保证,没有文化作为内涵,技术创新只能是年复一年的美妙动听的口号。

  而更令人痛心的是,这些从中关村成长起来的大公司,比如联想、四通、方正、清华同方、北大青鸟等等在进入资本市场,获取大量宝贵资金之后,却最终失去了自我:失去了高科技领域最重要的专注,失去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与许多上市的最平庸的传统企业为伍,融为其中的一分子,介入房地产、贸易、娱乐、食品等等,也学会了股票操作等,陷入无方向的多元化扩展和逐渐庸俗化的发展方向。短短几年之间,这些大企业越来越看不出他们的高科技特制,也看不出中关村的特色,他们沦为国内无数平庸的上市公司一个模样,与他们一起陷入另一种"同质化"竞争的泥沼之中!

  中关村大公司的庸俗化趋势,彻底改变了中关村的发展方向,必将引导着一批又一批富有创新活力的重蹈覆辙!这是中国高科技企业发展的一大悲哀!

  如此趋势下去,是不是三五年以后,我们就得发出这样的疑问:中国还有高科技吗?中国真的还可能赶上印度吗?

 

相关内容

相关新闻:
上一条:方兴东:正在消逝的中关村——现象篇
下一条:方兴东:正在消逝的中关村——回顾篇

关闭窗口

 


I T 频道主编信箱  Tel: 0531-5193461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0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