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报记者 吴玉庆 段海涛 许慧艳 济南报道
1993年,山东第一只股票“青岛啤酒”上市;如今,山东已有68
家上市公司,另外有40多家公司在排队等待。可以说,中国股票的历
史就是一部证券史,也是金融史,更是经济史。但托起这段历史的并
非那些草莽时代的草莽英雄,而是后浪推前浪的广大股民。
这些年,股民朋友们过得挺不容易,用周华健的一首歌来形容:
“风也过,雨也走;有过泪,有过错;还有伤,还有痛,还要走。”
创造股市历史的人们,这些年过得好不好?特别是山东的第一代炒股
人,他们于此道进入得最早,有的也曾一夜暴富,有的还在行走的路
上,心路历程各不相同。
不过,现在炒股已进入了理性时代,一夜暴富已成为了一种神话,
一切成功都要靠不懈的努力和打拼。反思过去,观照未来,他们会有
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近日,本报记者对他们中的几位进行了采访。
孙成钢:命运因股市而改变
1992年,当孙成钢在山东莱芜铁矿每天三班倒,下到离地300多
米深的巷道里掘进时,他肯定没有想到,10年后自己会拥有几亿身家,
成为著名的咨询服务公司的总裁。可以说,是股市改变了孙成钢的命
运。
首次套牢是“主动申请”
的1992年6月底,孙成钢踏上了去上海的火车,第一次亲身感受
到了股市的火辣气息。他在上海一家证券营业部呆了整整一天,看着
别人抱着大堆的钞票挤进来挤出去,心里非常羡慕。那时,上海的股
票还仅有8只,也就人们常说的“上海老八股”。他只能盯着“豫园
商城”10000元的价格感叹。他的月薪才90元,一股相当于他10年的
工资呀!虽然没能进入股市,但这次的上海之行却激发了孙成钢对股
市预测的梦想。回到山东后,他采用了自己当时所有能采用的方法来
预测第二天的股市变化。
1993年春节,孙成钢在家里夜以继日地研究股价走势。很偶然的
一次机会,他听到窗外传来一阵清脆的自行车铃声,铃声悠长而清澈。
他突然顿悟:数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用物理方法来解决!经过反
复的计算和验证,1993年3月9日,他编制的程序在286微机上运行成
功,可以提前10天把握未来的大势。这就是“神光预测系统”的雏形。
1993年4月初,孙成钢从父母那里借到一笔钱,准备在股海中拼
搏一番。当时正值济南的一家公司要开证券营业部,于是他赶到济南,
并结识了山东最早的一批股民。
由于种种原因,孙成钢1个月后才开出账户。5月20日,他又到了
济南,住在一个小旅馆里,准备实现他的“淘金梦”。第二天是星期
五,他从下午一上班就打算买刚上市不久的“申能股份”,因为它已
经从上市后的最高价格26元跌到19元左右了。到收盘前,他终于下定
决心,用颤抖的手在18.9元的价位买进了400股,比预想的便宜了0.1
0元,这是他第一次真正买进股票。
在回莱芜的路上,他一直很兴奋。但回到单位后,他却突然想起
系统预测次日应该下跌,而这个预测指标则是提前10天发出的!看着
自己手工画的图,他头上的冷汗唰地就出来了。会不会是自己预测错
了?他重新花了一个小时再计算,再画图,结果却依然如故。
尽管心里忐忑不安,他还是一边安慰着自己,一边去上班了。到
周一(5月24日),他支着耳朵听收音机里的股票报价,听到申能股
份收盘价16.56元,心里不禁“咯噔”一下。一天的时间,居然亏损1
000多元,比他一年的工资还要多!
孙成钢总结说,第一次的套牢实际上是自己“主动申请”的,整
个过程体现了一般新股民的共性:对股市一知半解却想发大财;没有
准备而买入;信别人胜过信自己;没有持股耐心。
4个月赔了150万
1993年7月,为了专心搞股市预测,孙成钢最终和原单位解除了
劳动合同,并开始常住济南。1994年5月,他在帮助一个股友操作股
票时,一天亏损了20000元,这意味着他要工作20年才能补回来!他
第一次想到了死。好在经过4个月的奋战后,他挺过了这一关。
在这期间,神光的名气也逐渐响了起来。1994年3月,神光系统
对大势的预测开始见报,并最终促使他在1994年11月创立了山东神光
咨询公司的前身——神光工作室。
1995年9月,孙成钢对自己的一套股市预测理论胸有成竹,实战
操作水平也不断提高。此时已担任了某证券营业部经理的他,难免有
些膨胀感,以为自己就是天下第一,所以毫不犹豫地接受了领导交给
他做自营的400万元资金和另一个朋友的80万元资金代理操作,并夸
下海口:亏了不用你管,赚了分你20%。在这种急功近利和狂热的状
态下,结果是可以想见的。到了1995年12月底,那80万元资金只剩下
30万元,400万元则亏损100万元。回想当年,孙成钢不无幽默地对记
者说:当时他的体重是150斤,正好每斤1万元,而1斤猪肉8元,1万
元1斤的肉在当时的菜市场上大概也是“老子天下第一”了吧?
从此,他暂时停止一切操作,每天晚上总结自己的经验与教训,
形成了他日后大部分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1996年5月,他已经
感觉到了账户资金的增减存在一定的规律,这个规律可能有助于操作
的实践。其实,这就是他在1997年的“神光年度展望”中提到的神光
资金曲线理论。
而让孙成钢自傲的几次操作也发生在这期间。1996年10月—1997
年10月,孙成钢指导一位客户有效地回避了这期间的几次暴跌,并在
指数涨幅只有25%左右的情况下,将300万元资金增值到1400万元。1
999年6月,孙成钢指导的一位券商会员客户1700多万元资金在一个月
的时间里增值40%,同时达到了8亿元的交易量。
旗下拥有9家公司
1996年9月,孙成钢的山东神光咨询服务公司在济南成立。1997
年1月,《神光年度预测报告》在市场上引起不小的轰动,全国3000
多位投资者购买了它。
1998年开始,随着证券监管部门对咨询行业的逐渐规范,孙成钢
退出了股市操作,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股市研究和咨询业务的拓展
上。这期间,神光业务取得了快速发展,鼎盛时期的高级会员突破10
万人。
然而随着股市步入熊途,2000年6月,神光业务达到历史顶峰后
开始下滑。到2002年2月,公司月收入达到了5年来的最低点。为了扭
转颓势,神光先是在2000年引进了首席执行官和西方的管理思想,提
出“总裁负责制”,又在2001年下半年推出了新的理财业务,不过这
些措施基本上无济于事,神光业务下滑加剧,内部开始出现混乱。
2002年的2月,孙成钢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推出了新的
业务制度;同年8月,神光战略预测系统问世;10月,神光风险价值
评级体系问世。自此神光业务再次回升。
到目前,孙成钢旗下已有9家企业:山东神光,上海神光科技发
展有限公司,上海成钢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上海德乐浦投资咨询有限
公司,上海盈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上海贝菲特国际健身中心,富美
酒家,济南乐呵呵图书公司。
炒股10年,3万变1万
魏先生是济南市某事业单位的一位部门负责人,今年50岁,1992
年即开始关注中国股市。2002年12月,他抛空所有的股票,“金盆洗
手”。炒股对于他来说只是一种玩票行为,炒股10年他都没有离开过
自己的工作。
买的第一只股票是“济百”
1993年,山东第一只上市股票——青岛啤酒发行之时,山东人对
于股票没有多少认识,魏先生算是较早知道股票为何物的山东人之一。
魏先生的堂兄在上海工作,在上海炒“老八股”挣了不少钱,尝到了
炒股的甜头。魏先生从堂兄处拿到一本小册子,从中了解了什么是上
市公司,什么是定向募集公司。
1993年12月,济南市的第一家上市公司“济南轻骑”在上交所上
市。但魏先生在股票上挣的第一笔钱却是从济南市的第二家上市股票
“济南百货”身上得来的——上市前,他买了一部分济南百货的内部
股,买股票的钱全是借的——从姐姐家借了1万元,从一位朋友处借
了2万元,共3万元。这在当时的济南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大户们
充其量也就几十万元而已,一般人只有三五千元。他以每股2元买的
股票在黑市上可以卖到5元多。他坚信,这些股票一上市肯定能挣大
钱,所以开始并没有卖,但最后还是卖了一部分——以每股4元的价
格卖给了上海的堂兄,因为济南轻骑要发行股票了。
“济南轻骑”发行时无人敢买
然而,因为“青啤”把很多人套牢,人们一朝被
蛇咬,十年怕井绳,“济南轻骑”发行时竟没几个人敢买。魏先生则
看准时机,借了1000多元买了3份“济南轻骑”的认购证。4天后就出
中签结果,但他要到北京出差。魏先生没敢向老婆坦白买认购证的事,
只是让她把这几天的《济南日报》留着。4天后,他回到济南,一翻
报纸傻眼了——3份认购证他全中了!一份是500股,3份就是1500股。
因此,他要拿出1万多元,怎么办?恰好这天上海堂哥汇来的1万元钱
到账,解了燃眉之急。
“济南轻骑”的成本价是7元多,他预测上市后价格能翻一番,
达到15元。他准备先卖掉2/3。“济南轻骑”上市的第一天,魏先生
来到朝山街上的英大营业处,填了张16.4元的单子。果然不出所料,
“济南轻骑”一开盘就到了15.7元,但只是上上下下地在这个价位上
浮动。他心想猜高了,就又写了一张16元的单子,刚一放上,股票价
位唰地就到了16元,成交了!价格继续上涨,过了10分钟,16.4元的
单子也走了!他高兴坏了,自己算了一笔账,结果是:还上借来的钱,
自己还能纯赚12000元!
第二天,他把这些钱取出来,厚厚的一打。回到家里,他对媳妇
说:“看!这是我挣的钱!”家里人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媳妇说:
“哟!这不成万元户了么!”当时,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万元户”
还是一个可望不可即的目标。他喜滋滋地又接上一句:“后边还有呢!”
实际上,“济南轻骑”只是在魏先生卖出的第二天冲到过17元,
此后是一路下滑,再没有到过这个价位。
3万元曾缩水到4000元
不久,“济南百货”也上市了,但最多只到过8元多,魏先生把
手中剩下的“济百”卖出了2/3,把所有欠朋友的钱全还上了,还买
了一辆1万多元的摩托车。但剩下的1/3并没有得到好收成,就草草抛
出了。至此,他悟出来一个道理:股市上理论有千万种,只有一条最
重要——选择时间比选择股票重要得多。
此后,他就把精力转向了二级市场,但像关二爷一样,过五关斩
六将的好时光已成回忆,走麦城成为心中永远的痛。在一级市场上挣
的钱差不多在二级市场上赔光了,原来的3万元最低缩水到4000元。
从1994年起,他开始把资金往回收,到了1995年就基本不到交易
现场去了,但挣得却比别人多,因为不受现场的干扰。这样就把以前
的亏损补回了2/3。到了1995年夏天,他办理了股票交割手序,算了
一下,还有亏损,但这些亏损数就是交易的手序费,而每次三五千的
交易数额累计起来竟然达到了70多万!
到了1997年,魏先生后悔不已:如果当初抱着那些原始股不动,
到1997年可以升值到20多万。他又杀进了股市,但很快就铩羽而归。
这次他又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股市上是永远补不回来的。
2002年12月,他把所有的股票一抛而空,共卖了1.1万多元。假
如此时不卖,留到2003年,能值多少?最多4000多元!
炒股10年,魏先生对记者反思道:“那时我对二级市场确确实实
不懂。现在看来,当时的二级市场全是些炒作,有几百万的钱就可以
操作一只股票。一是当时股票的盘子很小,二是老百姓们也都不懂。”
他还说:“在股市上混的人是不说实话的。”
近10年的股市打拼,得到的最大教训是什么?他说:在二级市场
上做股票的人,不管他是大户还是散户,95%的炒股人,如果是从19
93年、1994年一直做过来的话,假如他只亏了50%,他就是高手;假
如他只亏了30%,他就是天下第一了。
将炒股进行到底
经多方探询,记者于1月8日上午于股市收盘时,在南方证券历山
路南段交易厅找到了兰心平先生。兰先生不仅是山东最早炒股、最早
进入大户室的第一代股民之一,而且至今依然随着股市的涨跌起伏而
体味着生活的酸甜苦辣。他与记者后来采访到的王成三先生一样,他
们对股市情有独钟,说要将炒股进行到底。
兰心平:炒股实现个人价值
“第一次介入股市就赚了一大笔,股市资本魔术的魅力‘套牢’
了我。”一番寒暄之后,兰心平告诉记者,让他至今坚守在股市的理
由就是他在上世纪90年代初买入的100股电真空(如今已更名为广电
电子),也正是这一只股票,使得他的个人财富从2000元增至几十万
元。
电真空是我国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中第一家试行股份制的上市公
司。1987年1月,公司向社会发行A股股票。1990年12月,“电真空”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兰心平也就是在这一次买入了100股电真空。
“那时要买股票必须到上海排队领取发行认购证,每张认购证购
买100股。”兰心平说,当时他家一年的存款只有2000元,怎么拿得
出手?“看好了机会,就是借钱也得买!”兰心平不顾全家人的反对,
拿出所有的积蓄,与三个志同道合者凑齐了一张发行认购证的本金,
从此三个人轮流到上海排队。
“这样排到的机会大一些。”兰心平感叹说,当时的证券市场信
息非常不对称,只知道哪个月会有股票发行,但是,具体日期无从知
道,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电话查不到,上市公司的电话打通了也打听不
到基本的信息。轮流排队一周之后,终于“撞上了大运”——100股
电真空为他带来了好运。
“那时的股市根本不像今天要看什么技术分析图。当时的交易都
是模拟交易,上海和深圳两地市场的信息通路都是通过青岛转发到济
南,而且从上海买的股票必须到上海去卖。但那个时候只要手里有股
票就挣钱。由于股市供不应求,只有买盘没有卖盘。公司为了平抑需
求,就按照一定的比例送股。”兰说,这100股电真空也就像变魔术
似地呈几何级数增长,经过几次送配,最初的100股变成了1万股,而
他是在股价上涨到160元时卖出的!
兰心平平静的叙述里依然难掩当时的激动:“按照当时的收入水
平,工作一辈子也挣不到这么多钱。”由此,他迅速进入了富人俱乐
部,而同行的炒股人依然拿着小马扎,带着水壶,中午吃个烧饼,目
不转睛地盯着大盘。
兰心平告诉记者,他在股市上的得意之作是1996年从二级市场上
买入的“湖北兴化”,20元买入40元卖出,100%的利润率。
“和我一起炒股的人,包括后来进了大户室的人,许多都到外地
办实业,也有人建议我做点儿实体生意,但是,在炒股之前我就已经
尝到了办实业的艰难。”兰说,在资本市场这个平台上,他能够通过
个人奋斗实现内心的价值,而炒股也已经成了适合他的职业。“职业
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有固定场所,先进的通讯设备和手段。”兰虽
然这样向记者总结,但他毫不掩饰自己的遗憾,“像和我一同炒股的
孙成钢,他把炒股做成了一项很好的事业。”
王成三:卖肉的手开始炒股
认识王成三的人都认为他是那种财商很高的人。20世纪80年代初,
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王成三从一个钳工学徒做到了济南市一家电机生
产企业的生产调度室负责人。在工程师的头衔有极高美誉度的当时,
王成三放弃了对于工程师的追求,和爱人一起在山师东路菜市场上卖
猪肉。
“那个时候,你猜我们一天能卖多少肉?”王成三颇为自豪地自
问自答:“每天至少能卖2吨!”
但是,90年代初期,许多人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的股市神话让
王成三开始思考。卖肉的生意的确很好,但是,“回到家后我们两口
子就跟散了架似的。南方的农民都知道股市上一天赚一头牛,我为什
么不试试呢?”
王成三刚刚进入股市的时候还不大明白怎么操作,就听别人说买
原始认购股挣钱,于是拿出卖肉的本钱来投签。最后,他中了“粤电
力”的原始认购股,这只股票给他提供了超过100%的高额回报。让
他自豪的是,以后他陆续中过8只新上市发行股票的签。利用股市上
挣的钱,他在济南市南部黄金地段买了一套别墅式的住宅,也有了自
己的私家小轿车。
有了这笔原始积累,王经营着自己的一个土建项目。他并没有进
入大户室,依然是一个自由的散户,空闲的时候就来股市里看看他的
股票涨跌情况。王简朴的穿着告诉记者他并不想露富,“能够经得住
中国股市10多年的涨跌沉浮,我还能以一颗平常的心态站在这里看看
大盘,我很佩服自己。”王告诉记者,股市永远有机会,他也会是一
个铁杆股民。
坚守股市不是为了投机
在采访中,王成三、兰心平两位都对记者谈到对于财富的认识。
他们说,正因为拥有了财富,所以个人才更自由,可以决定自己的上
班时间。有实力才有尊严。
然而,他们认为自己对于中国股市的贡献并未得到社会的承认,
自身的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财富应该是一种认同。尤其是在90
年代中期,社会上一提炒股就说是投机。实际上中国证券市场有许多
漏洞和不规范的地方,而我们这些活跃在二级市场上的股民才是中国
资本市场逐步成熟、完善的最大买单者。”
“如果没有一代代股民的坚守,中国股市这个最大的社会融资场
所怎能运行至今呢?”兰心平说,如果仅仅是为了投机,他们早就撤
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