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王黎李亚杰 12岁的刘阐(化名)站得笔直,被冷风吹得裂着血口的小手紧紧 地贴在裤子上。每回答一个问题,他总是要用依赖的目光看看身旁的 老师秦继杰。 秦继杰和刘阐都是河南省固始县人。3年前,不到40岁的秦继杰 扛着行囊离开了蒋集镇中学,在北京昌平区东小口镇中滩村创办了智 泉打工子弟学校。刘阐是随进城打工的父母、爷爷奶奶来的北京。后 来,他爸爸犯罪进了监狱,妈妈改嫁远走,刘阐目前由在朝阳区替人 看守大门的爷爷抚养。秦继杰感慨地说,我们都是漂泊的人,只是孩 子更无助一些。听说记者要采访刘阐,他提醒说,不要问孩子的身世, 他很敏感。 “在这里学习多久了?”记者问刘阐。“两年多。”“你住在哪 里?”“那儿。”刘阐朝校门外的方向指了一下。视野所及,是一片 片简陋破旧的平房。“喜欢上学吗?”“喜欢,我有秦老师和好朋友。 ”“你有不开心的事吗?”“……”刘阐沉默了一会说:“爷爷老交 不上学费,我不知道妈妈在哪里。 ”城市里的小男孩在这个年纪大多数处于踩着滑板呼啸街头依恋 着父母又开始叛逆的阶段。而小刘阐既没有父母的疼爱,又要在开学 的时候去做让他觉得很难为情的事:老师,我爷爷交不上学费,您先 让我上课,过几个月爷爷把钱补上。 秦继杰说:“刘阐是个很聪明的孩子,非常喜欢数学,成绩很好, 如果辍学太可惜了。刘阐刚来学校读书时,学校不知道他的家境,也 不知道他爷爷是怎样省吃俭用才为孩子付上了学费。当时小刘阐恳求 读书的目光,实实在在地碰撞着我的心。现在学校已经免收了他的学 费,只收取书费。 ”秦继杰也是外来户。有时他觉得自己就像水中的浮萍,不知会 漂到哪里去,但有一点是比较肯定的,就是他是怀揣着为打工人群子 女教育做点事情的理想从河南来到北京的。他说:“学校是靠集资创 建的,靠学杂费来进行运转。看见老乡的孩子、周围的孩子都很大了, 还在脏乱的工地、菜市、胡同……傻跑傻闹,心里总是很酸楚。这些 孩子的父母就是因为文化低,才这样千里迢迢来到大城市打工赚钱, 为的是改变生活和孩子的命运,但是许多打工者的孩子却因为生活的 艰难而成为新的文盲。”4年的时光,记载着秦继杰这个昔日在老家 闻名的中学语文教师、今日智泉学校校长的汗水和泪水。目前,智泉 学校已拥有3700多平方米教学区、37位教职工、近千名学生。其实, 他这个校长名不正言不顺,因为智泉学校目前还没有办学许可证,一 顶“非法”的帽子至今仍戴在头上。秦继杰的办公室兼卧室是一间破 旧的平房,一张铁架床,一个放满文学名著的书架,一个贯穿房间的 大烟筒,下面连接着在城市里很少看到的煤球炉。 走出秦继杰的办公室,看到的是简陋的小校园,破旧的课桌椅。 几缕冬日的阳光洒在教室的课桌上,教室里传出琅琅的读书声。 “叔叔阿姨,下次来的时候再给我和秦老师照张相。”临走的时 候,小刘阐对记者说。秦继杰紧紧地拉着刘阐的小手,笑脸上写满了 希望和渴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