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经济导报 -> 经济导报人文 

 

梁漱溟邹平7年“农村改革”

2004-02-25 08:54:47 

  ◆导报记者吴玉庆郭涛邹平报道
  2004年1月,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若干政策的意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第六个“
一号文件”。今年的“一号文件”把解决“三农”问题纳入整个经济、
社会发展的“大盘子”统筹考虑,可以看出新一届中央领导具有鲜明
的重农思想,有专家认为这是“新重农主义”
  。说到“重农”,不由得让人想起被批判半年后还能说出“三军
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梁漱溟。梁漱溟把中国农村问题提到了无
以复加的位置,认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必然是乡村建设,“必走乡村建
设之路者,即谓必走振兴农业以引发工业之路。换言之,必从复兴农
村入手”。1931年至1937年,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开展的乡村建设实验,
一度成为全国乡村建设的中心之一。他认为,中国是农村大国,要改
造中国,必须针对其“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特殊社会形态,从乡
村着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这长达7年的乡村建设实验在世
界上很有名,被认为是在引进先进生产力方面,曾建设了不同于西方
式都市与乡村格局的历史遗存。
  70多年过去了,我们再回头看看梁老先生走过的路吧!也许对我
们今天的工作还能有所裨益。
  “以12分的精力来做我的事”
  2月19日,记者到达邹平。
  在邹平县,研究梁漱溟与山东乡村建设最有名的莫过于郭蒸晨。
郭蒸晨今年54岁,原邹平县政协文史办主任。郭蒸晨原在邹平县委宣
传部工作,办公室与政协文史办对门,经常来往走动。当时文史办已
征集了部分有关梁漱溟乡村建设的资料,翻看了这些资料后,郭对梁
漱溟与“乡建”开始感兴趣。一天,文史办的一位同志欲进京见梁漱
溟,郭蒸晨为梁漱溟在瓷盘上刻了一幅头像,托这位同志带去,并附
书信一封,请求梁漱溟给自己写一幅字。没想到,字还真求到了——
—是一幅小型书法条屏,上面用规整的行书写着:“好学近乎智,力
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蒸晨同志嘱,九十三叟梁漱溟。”后来,郭
蒸晨工作变动,到了县政协史志办工作,他还在1986年11月和1987年
10月,两次到北京拜会梁漱溟。
  郭蒸晨对记者说,见了梁漱溟之后才了解到,自1953年后,梁漱
溟大部分时间内都蛰居在家,研究学问,著书立说。大儿子梁培宽在
中国科学院工作,二儿子梁培恕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工作,
平时家中的一些要事,都是由两兄弟轮流值班处理。每到星期天,几
个孙子孙女常来看他,时尚类杂志《瑞丽》的主编就是梁漱溟的孙女。
  对于梁漱溟,郭蒸晨怀有一种崇敬之情。
  梁漱溟虽出身于官宦人家,自幼生长在北京,却不尚空谈,而是
注重实干。他不但自己投身于社会的最底层———乡村,并连同自己
的夫人、两个孩子、妹妹、外甥等亲属也一起带到邹平。他说:“乡
村建设就是知识分子下乡运动。”“中国问题之解决,其发主动以至
于完成,全在其社会中知识分子与乡村居民打并一起所构成之一力量。
”受梁漱溟思想和行动的感召,当年投身到邹平从事乡村建设运动的
知名教授、学者不下百人,知识分子几百人,有的夫妇双双下乡。当
时,梁漱溟为研究院农场撰写了一副对联:“与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
对稻梁菽麦黍稷下功夫”,此处可见其从事乡村建设的态度和热情。
  在邹平,梁漱溟曾先后任乡村建设研究院研究部主任、研究院院
长、邹平实验县县长等职。他不但要经常授课,勤于著述,外出视察、
开会,还要接待国内外来参观的客人。由于劳累,曾几次病倒,不得
不到济南、北京就医。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以12分的精力来做我的
事。”他自奉俭朴,一向布衣素食,至今在邹平民众中留有很深的印
象。
  梁漱溟与夫人黄靖贤育有两子,长子培宽,次子培恕,接到邹平
后住在县城内法院街68号。这里原是县政府法院的一处旧宅,房子是
英国人造的,院落较大,分东西两院,但深入巷里,环境僻静,他们
一家就住在西院北房中。附近的人都称这里为“梁公馆”。这个时期,
是他们感情最好的时期。夫人靖贤并不常外出,有时约几位研究院教
师的家属到城郊散步。1930年冬到1931年春,靖贤女士连续两次小产,
身体虚弱,曾表示不再生产。但1934年春,梁先生希望有个女儿,以
便老年有人照顾。1935年,靖贤女士再次怀孕,但胎盘前置,出现难
产,因当时县里医疗条件差,经周村医院抢救无效,于8月20日病逝
于邹平,享年42岁。其时,大儿子梁培宽10岁,二儿子梁培恕7岁。
靖贤女士的灵柩,暂厝于邹平县城西南角准提庵内。直到1950年梁漱
溟到山东视察,顺路到邹平,才派人将妻子的灵柩迁往北京祖茔安葬。
  “以教统政,政教合一”的机关:乡学、村学
  梁漱溟在邹平进行的乡村建设实践,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
阶段自1931年到1932年底,因限于山东省各厅局旧法的规定,主要是
做思想发动和组织准备。1932年12月,国民党召开全国第二次内政会
议,通过了县政改革案,决定各省设县政建设研究院和实验区。此后
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实际上成了合法性的山东县政建设研究院,但
仍然沿用旧名。自1933年起至1937年底为第二阶段,它以教育机关兼
行政机关,正式划邹平为乡村建设实验县,继而又划菏泽、济宁为乡
村建设实验区。此后,山东的乡村建设实验迅速发展。县政改革,是
梁漱溟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研究院成立后,邹平县实验县政府机构
仍然沿用旧制。
  1933年7月,邹平正式划为实验县后,进行机构改革,改局为科,
各科合署一个办公室集体办公,实行8小时工作制,建立签到、考勤、
县政会议等制度。规定县政会议和地方会议研究的重大事项,通过县
公报公布于众,实行政务公开,提高了工作效率。裁撤雇佣的民团组
织,建立了民团干部训练所。同时,为推行行政改革,实现地方自治,
研究院还对县以下的行政机构进行改革,撤销原来设立的7区、16镇、
141乡,按户口、自然地势、社会习俗等情况,设乡学14处。村学按
各村庄的情形,先后设立。到1933年底,全县设立村学54处,1934年
发展到74处。
  乡学、村学是一种“以教统政,政教合一”的机关,除办理普通
教育外,还负责对各乡、村行政自治与社会改进事项进行辅导。乡学、
村学是一种新的教育机构,它以一乡、一村的全体民众为教育对象,
引发大家联合团结,力求改良进步。乡学、村学的目标,师法于宋儒
吕和叔《吕氏乡约》的“德业相劝、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总的口
号是“大家齐心向上学好求进步”
  。乡学、村学均成立学董会,学董会推选学长及常务学董。县政
府委任的常务学董,均为各乡学理事(相当于乡长)、村学理事(相
当于村长),负责办理乡、村行政事务。乡学、村学的学长为一乡一
村的师长,一般由德高望重者担任,不住学校,不拿薪金,有权对该
乡、村中不孝者进行督教,对乡党、邻里中不睦者予以调解。乡理事、
村理事负责执行乡村自治事务,而乡学、村学的学长处于监督地位。
  在业务上,乡学受县政府的指导,县政府向各乡学派辅导员1人,
辅导工作。乡学内设预备部(相当于高级小学)、职业训练部等,办
理本乡村学以上的教育,倡导和兴办本乡的各项社会改良和社会建设
事业。隶属乡学的部门还有乡自卫队、乡户籍处和卫生所等。
  村学接受县政府及乡学的指导,下设成人部、妇女部、儿童部(
相当于初级小学)等,组织全村民众入学,倡导本村的社会改良运动
(如禁止缠足、戒早婚等),兴办本村各项社会成员改进事业(如合
作社等),促使本村民众文化水平、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和改善。
  1934年7月,实验县政府重点对财政进行第二次改革,将以前由
县长个人支付的如办公用品、勤务员薪水等费用,正式纳入常规预算。
1935年1月,实验县政府进行第三次改革,主要是改编了地方自卫团。
过去县各科局受省各厅局控制太强,县政府没有实权。改革后,科局
权力集中于县政府控制,将第二科与第三科合并。县政府分为5个科,
第一科负责行政管理,第二科负责自卫和治安,第三科负责税收,第
四科负责建设,第五科负责教育,从而增强了实验县政府的权力。
  郭蒸晨说:“经过县政府行政改革,实验县工作焕然一新,工作
效率也大大提高。
  ”
  韩复榘:“我就是迷信梁先生啦!”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方案是:把乡村组织起来,建立乡农学校作为
政教合一的机关,向农民进行安分守法的伦理道德教育,达到社会安
定的目的;组织乡村自卫团体,以维护治安;在经济上组织农村合作
社,以谋取乡村的发达,即“乡村文明”、“乡村都市化”,并达到
全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大联合,以期改造中国。
  1928年,他到达广东,在广东省主席李济深的支持下开始实践他
的“乡治”主张。1929年,他又到北平任《乡村月刊》主编,后又去
河南担任村治学院教务长,河南省主席韩复榘对这个村治学院十分欣
赏。1930年4月,中原大战爆发,韩复榘带嫡系部队一万多人叛离冯
玉祥,投靠了蒋介石,因对晋军作战有功,被蒋任命为山东省主席。
刚刚主政山东的韩复榘欲笼络人心,稳定局面,希望能在山东继续开
办类似河南的村治学院。1931年初,梁漱溟到了山东,韩复榘设宴以
示欢迎,并答应先划10万元作为开办经费。经过一番讨论,后由梁漱
溟起草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设立旨趣及办法概要》。但此时,“
乡村建设”一词代替了“乡治”。他们所创办的学校,亦名为“山东
乡村建设研究院”
  。在选择何处作为乡村建设基地时,梁漱溟颇费了一些心思。选
址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郭蒸晨先生说:“地点必须距济南较近,又
不能太近,交通必须比较便利。选择的县要有代表性,政治上没有大
地主,不能有太大的干扰,像诸城就不行。”在这些方面,邹平自然
条件、地理位置都比较好。山东108县分列三等,邹平属三等,县不
大,人口不多,没有大地主的干扰,位于胶济铁路沿线,离济南、周
村较近,交通在便与不便之间,是搞实验的理想之地。因此,邹平县
城被定为研究院院址所在地,邹平县也就成了从事乡村建设实验的基
地和中心。
  梁漱溟能在邹平办起实验县,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与当时的山东
省主席韩复榘没有利益冲突,正因为如此,梁漱溟的实验才受到韩复
榘的支持。
  在山东期间,韩复榘对梁漱溟十分尊重,特聘他为高级政治顾问,
开口便称之为“梁老师”。韩复榘常对下级行政官员们说:“要改革,
不改革就要垮台。我不会改革,就让梁老师来替我们改革吧!”“我
就是迷信梁先生啦!
  ”
  骨灰埋在了邹平
  1988年6月23日,与毛泽东同年生的梁漱溟因患尿毒症病逝于北
京,享年95岁,骨灰安葬于邹平黄山南麓。
  如今,梁漱溟与乡村建设实验的遗迹已不可寻,只有墓地和纪念
馆可以供人瞻仰缅怀。
  在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旧址,也就是现在的老邹平一中,记者看
到,原来的风貌已经荡然无存,在学校实验楼前立有一尊梁漱溟的雕
像,实验楼的四楼有一间梁漱溟纪念馆。这个纪念馆平时并不对外开
放,其实除了新生入学时来此受点传统教育外,一年中也没有几个人
来。里面多是梁漱溟生前的旧物,令记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的两幅
题字。一幅是1985年6月题的:“宪政的基础是地方自治,地方自治
始于乡村。”另一幅是1986年题写的:“一般农家生活各自为谋,病
在散漫守旧,我故以‘大家齐心向上学好求进步’相勉励,并提出‘
团体组织’、‘科学技术’两条件。”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过去了,梁
漱溟心犹不悔。
  如何评介梁漱溟呢?
  1937年,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顾问蒋百里到邹平参观,有人问蒋百
里对邹平的乡建工作有什么意见。他说:“邹平的乡村建设工作是中
国民族的一幕悲剧。如果中国社会有办法,用不着大家在这里探求、
摸索。
  ”在收集关于乡村建设的资料时,记者看到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研究会研究员温铁军的一个发言材料,就算作本文的结尾吧:
  “二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的经验今天没有被我们很好地认识。
其实当年发生乡村建设运动的宏观前提是:第一,‘一战’以后,中
国没戏,不能参与世界势力范围的重新瓜分,内部矛盾开始激化;第
二,恰恰是那个10年———民国史叫‘黄金经建10年’———工业飞
速发展,经济急剧增长,10年的经济高增长,恰恰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中国大陆自追求现代化以来的第一次乡村建设运动。那一代的知识分
子绝对不比我们傻,他们早就发现了,早就投身于其中了,而且比我
们更有奉献精神。像晏阳初先生,美国博士,回来以后能够举家迁入
河北定县,在那里搞平民教育,搞乡村建设。这种精神我们有吗?不
光是我们没有,我们担心我们的下一代也没有。
  ”(感谢李远征、李伟同志对本次采访的支持)
  建国后曾两次到邹平
  1937年,梁漱溟撤离山东后,曾有两次到邹平故地重游。但因政
治地位的前后不同,两次到邹平的心态也大不相同。
  1950年,梁漱溟由一名学生和长子梁培宽、次子梁培恕陪同到邹
平访问。这是他自1937年底撤离邹平后13年第一次故地重游。这与他
与毛泽东的一次谈话有关。1950年3月12日晚上7时,毛泽东派专车接
梁漱溟到颐年堂谈话,在场的还有林伯渠。在谈话中,毛泽东劝他到
外地参观访问,说:“过去你不是在河南、山东各地搞乡村工作吗?
现在这些地方全都解放了,去看看有什么变化。
  ”1950年5月5日,梁漱溟一行到达邹平。故地重游,梁漱溟感慨
万千。在原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旧址,由于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这里的房屋几乎已经全部毁坏,到处堆满了瓦砾,显得有些荒凉。梁
漱溟会见了研究院时期的老朋友们,问起了邹平合作社、变工队、农
村生活状况等情况,还说起了各乡学理事的情况。据乡建时的老人王
允三回忆,梁漱溟与他们说起这些话时,觉人世沧桑,物非人也非,
感慨良多。
  1960年秋,梁漱溟再次访问邹平,此时他已非当年的座上客了。
1953年9月,在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上,梁漱溟发言,重点提出农民
问题,说“工人的生活在九天,农民的生活在九地”,受到上上下下
的批判。这次,毛泽东让他下基层参观,是想转变他的思想。据时任
邹平县好生区区委秘书崔业宁回忆,邹平县接到的接待原则是“不冷
不热,不好不孬”,不准出现漏洞,要把这次接待当成政治任务完成。
这次到邹平,梁漱溟共待了4天,看望了好生农业中学,还会晤了几
位乡村建设时期的老人。此次也是他最后一次到邹平,看到最为关心
的农村教育已非自己心中的模样,黯然神伤。
  郭蒸晨对记者说:“梁漱溟非常看重这份事业,对邹平的感情很
深。”这时期也是他最辉煌的时期,在邹平梁漱溟说一不二,谁要当
邹平县县长都要他来批。
  1937年,撤离山东
  梁漱溟说:“乡村建设运动的主旨是8个字:团体组织,科学技
术。是要把散漫的各顾自家的农民组织起来搞生产,在生产中学习和
运用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他引进西方进步文化重构中国文化的重要部件
之一。他主要靠与全国各高等院校联合办学,靠研究院农场的多位高
级农艺师和专家,通过乡学、村学和各种合作组织来进行。除通过这
些组织进行农业、林业、机械等科学技术推广外,每年还在县城举办
一次大规模的农产品展览会。像科学种田、良种改良、化学肥料、喷
雾器治虫、化学制造酱油、打机井、放电影、无线电收音机、电话、
建医院、种牛痘、计划生育等在解放后才在广大农村出现的东西,70
年前在邹平实验区就已在一流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开始推广应用,尤以
农业改良、农业技术推广成效最为显著。
  正当梁漱溟对全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开展踌躇满志时,“七七事变”
爆发,抗日战争全面展开,日军步步进逼山东,山东形势日趋严峻,
矛盾错综复杂。
  经过7年的乡村建设自卫组织训练,实验区配备了大批训练有素
的军事人员和充足的武器装备,梁漱溟本打算组织乡建人员守土抗战,
并对师生、民众进行了动员,但是韩复榘为了保存实力,根本无心抗
战,而是急于撤走。
  1937年10月13日,日军攻下平原,进逼禹城,山东省政府深夜召
开会议,决定省政府大部分公务员南迁宁阳县。14日早晨,梁漱溟急
见韩复榘,劝其以大局为重,留守抗战,但最终也未能阻止韩复榘后
撤。
  见大势已不可挽回,梁漱溟连夜赶回邹平,召集同仁,安排处理
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的结束事宜。10月16日,梁漱溟不得不离开他苦
心经营7年的邹平。
  1938年1月24日,韩复榘在开封被蒋介石诱捕,以“不遵命令,
擅自撤退”等罪名被处决于武汉。继任山东省主席沈鸿烈不允许在他
的辖区内有异己势力存在,很快以乡村建设“不合法令”为名,下令
一律撤销全省的乡农学校,恢复原有区、乡、闾、邻保甲制度。至此,
乡村建设运动在山东销声匿迹。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上一条:选择适合自己和“蛋糕”
下一条:国际组织中的中国面孔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往  事
  青 未 了
  健    康
  法  鉴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