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经济导报 -> 经济导报新闻 

 

警惕管理层持股的负面影响

2002-12-18 09:23:14 

  近期,各种各样的公司收购很热门,其中最抢眼的是MBO(管理
层持股):有关上市公司进行MBO的公告频频在媒体上露脸、MBO的研
讨会接连不断;粤美的、宇通客车、洞庭水殖、佛塑股份、胜利股份
等一批管理层新贵竞相登场;海信电器、东阿阿胶、春兰股份等更大
一批“后来者”暗流涌动,以各种方式谋划或实践着MBO,只是大都
讳莫如深以至未完全浮出水面;遇阻者呢,则如长虹当家人倪润峰一
般,不无醋意地发出“管理层持股长虹还谈不上,我们没有别人幸运”
的感慨。
  看来,从高级打工者到自己成为老板,MBO对上市公司的高管们
极具吸引力。MBO的一大特点在于,并非让高管立刻掏出全部现金来
买单,而是利用杠杆收购方式获得股份。于是高管们发现,没有其他
方式比MBO更容易实现个人快速致富。由此有人预测,2003年将是“M
BO年”。
  MBO即ManagementBuy-out,起源于美国,泛指西方成熟市场(
全流通)的公司管理者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易收购本公司股权
的行为,在中国则被译为“管理层收购”。据称,MBO在美国也是一
种特殊的东西。把特殊性当做普遍性的东西照抄照搬,特别是在我们
深沪股市股票不能全流通的情况下,MBO是否真的适用?
  MBO倡导者的主要依据是,管理层融资收购可以解决国有和集体
企业长期存在的“所有者缺位”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实现所有权和经
营权的统一,也有利于建立管理层持久的激励机制。但事实上呢,在
MBO之后,除了管理层之外,其他投资者依然缺位,又可能出现问题
更大的“一股独大”,即原来由国家股股东说了算,变成个别管理层
说了算。而且,MBO作为对股份制的一种逆动,是对股份制下所有权
经营权两权分离的否定,必然丧失股份制所具有的一些优势,在我国
公司治理机制普遍不健全的情况下,很容易给侵害中小股东权益留下
便利的“温床”。
  既然是收购,就应该存在博弈状态的交易双方:出让者和购买者
,两者的自利行为使交易处于尽可能的规范公平状态。然而在国有控
股上市公司所有者缺位、形成内部人控制的情况下,由内部人来进行
收购,又很容易使交易的一方有名无实,甚至当事人是同一个人,即
经营者、MBO的主体既代表了卖方又代表了买方。此情此景下的交易,
必然导致买方利益被极度夸张,卖方利益没有真正的代表者感到心疼
而受到伤害。譬如,国内MBO实施的常见方式是,政府部门先袖手旁
观,任由上市公司找券商等机构策划方案,然后由主要领导拍脑袋决
定并上报,或者是公司管理层与地方政府单边谈判实施。
  最让人怀疑的是管理层收购价格的合理性。从现有的上市公司收
购案例来看,收购价格大多低于每股净资产,如深圳方大每股净资产
3.45元,两次收购价是3.28元和3.08元,佛塑股份每股净资产3.
18元,收购价是2.96元。为此,人们曾经提出各种各样的价格模型
和判断指标,但最好的办法还是破除收购过程中的单边交易局面,通
过竞拍来增加买方数量。如东百集团3.69元的国有股拍卖成交价,
远高于其当年的每股净资产2.07元。
  由于国内上市公司股本结构的特殊性,受管理层低价购买冲击最
大的除国有资产外,还有广大中小流通股东。正是流通股东当初以几
倍、十几倍的高溢价购买了流通股,才使得上市公司的国有资产得到
成倍增长。面对“国退民进”的大趋势,流通股东也曾希望国家能够
按净资产转让国有股,这个目标他们追求了几年没有得到,如今却被
公司的管理层轻易地得到了。尽管购买后的股票暂时不能流通,但面
对潜在的特大利益谁还在乎“暂时”呢,管理层为了这个“特大红包”
是甘愿长线持股的。近一年多来国内股市奔向净资产的绵绵跌势、流
通股股东的惨重损失,应该说与同股不同权有直接关系。
  上市公司是公众的。管理层凭什么能以仅为市场几分之一的转让
价格购得同样的股权,是管理层有更多的资金吗?不是,管理层的几
个人、几十个人靠运用杠杆原理,以公司固定资产作抵押从银行借贷
几千万以取得这些股权,进而撬动几十亿公司资产,这是不匹配的,
少数经营者得到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是不对称的;投资者收购也可以
达到国退民进的效果,是不是任何一个投资者都可以效仿管理层来行
使这种收购呢?这是不可能的;是多年当家的管理层对企业更熟悉、
有更多的管理经验吗?就目前国内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来看,并没有
多少突出的管理者让人钦佩。
  在MBO实施的巨大利益诱惑面前,谁能保证那些高管们不会迷失
诚信?目前,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已经显现,一是许多已经实施或正
在实施MBO的公司,业绩出现明显下滑。如胜利股份今年前三季净利
润同比减少34。62%,深圳方大前三季亏损6438万元;二是实施MBO
后的一些上市公司尽管业绩下滑,但仍然大比例派现盛行、关联交易
丛生,人们有理由相信,管理层套现资金还贷的想法很迫切;三是一
些公司高管通过隐藏利润的办法扩大账面亏损,然后逼迫地方政府低
价转让股权至高管人员持股的公司。如前不久遭证监会处罚的宇通客
车,在MBO前的1999年虚减资产1.35亿元。宇通客车自愿打扮得这么
丑陋,就是蓄谋而为MBO欺诈。据了解,俄罗斯在私有化运动中曾大
量出现MBO形式,由于规则不够完善,致使MBO成为掠夺国有资产、侵
吞其他股东利益的代名词。
  就胜利股份MBO来说,这在山东是浮出水面的第一个。他们先期
成立了注册资本1.1亿元的山东胜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由43名高管
以现金出资发起设立。胜利投资按每股净资产2.27元的价格收购164
1万股国有股和2588万股法人股,总金额9601万元。胜利股份在公告
中称“胜利投资收购以上股权的资金为该公司自有资金”。而事实上,
从胜利股份2001年年报来看,公司管理层根本拿不出上亿元的现金来。
这笔钱到底从何而来?假如是从银行贷款来的,是不是拿全体股东的
资产做担保?股市“三公”原则中广大投资者的知情权,并没有得到
尊重。据称MBO后的一些企业中的“非收购层”员工情绪有些波动,
某公司一位高管身边的人甚至这样说:“我用近距离的眼光看到,这
是‘雇着我们垒墙,还得让我们拿砖钱’”。
  经营权与所有权的重新弥合以降低代理成本,这是MBO的效率所
在。但由于制度的限制,国内涉及国有股权的MBO不像是一场革命,
更像一次企业“政变”,得益的只是个别人;利益无法弥合,MBO本
身又将是产生代理问题的新根源,效率也就无从谈起。
  橘生淮北则为枳,割裂的市场结构引致割裂的MBO交易。国有股
缺位的痼疾,使得任何一个国际上通行的规则在引进之初,总是走样、
总是先被人钻空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虽然近期有《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
《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陆续出
台,明确规定了各种收购主体的平等地位,但对股权收购价格则没有
任何规定。在没有制定出完善的政策法规之前,上市公司的MBO应该
谨慎行之,最好暂停审批。
  (本期主笔  赵国华)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往  事
  青 未 了
  健    康
  法  鉴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