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报记者 赵龙 威海报道
如今,正感受着失宠于台资之“痛”的福建,有必要成为威海引
以为戒的样本。福建一度因地利之便而云集了大量台资企业,而近年
来,越来越多的台湾企业涌入了长江三角洲地区,这种力量和趋势根
本无法阻挡。究其原因,业内人士认为,最根本的是在招商中没有引
来台湾的行业领导企业,而上海和昆山在这方面则比较成功
走在威海的街头,你可以轻易地感觉到韩国气息在这个城市的流
露,无论是已成为全国集散地的韩国服装商场,还是遍布威海滩的韩
国烤肉馆,甚至海滨的高档公寓也以“韩国豪宅搬到威海”作为标榜
的口号,威海人民广播电台、荣成电视台还专门开办了韩语节目。事
实上,这个城市已经聚集了成千上万名的韩国人和一千多家韩资企业
,早在多年以前,威海就提出了“借韩兴威”的战略。
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威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宋远方在威海市政府
工作报告中谈到招商引资的问题时说,如何扩大投资规模?首先是抓
住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尤其是韩国、日
本制造业大举向中国转移的战略机遇期,更大规模、更高质量地引进
外资;坚持主攻韩日、扩大港台、开拓欧美,全方位拓宽引资渠道;
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结构,促其更多地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
农业等领域,加快服务领域的开放步伐。
亲密的威韩经贸
目前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尚处于蓝图阶段,可操作性的方
案还没有出台,这使得包括威海在内的胶东三市无法对此作出细致的
描述,记者在与当地政府机构的接触中也明显感受到了这一点。然而
这并不防碍他们继续以往的引资进程——承接日韩产业转移这个计划
,在一定程度上与各地原有的思路有一致之处。
由于地缘优势,威海早在中韩建交之前就与韩国开通了客运航线,
民间往来密切。与日本比较起来,尽管地理区位相近,但韩国在威海
的投资远远大于日本,以致于在很大程度上,威海形成了浓厚的韩国
气息。在对韩出口、利用韩资以及劳务合作等方面,威海一直都斩获
颇丰。
在整个山东,韩国都是最大的外来投资国,这在威海体现得更加
充分。截至2002年11月底,韩资在威海设立的项目达1567个,实际投
资11.13亿美元,占威海累计利用外资的47.1%。而且,韩资在威海
的投资额有逐步增大的趋势——2002年前11个月,新增韩资项目344
个,实际利用韩资3.44亿美元,占前11个月利用外资总额的64.7%。
一水之隔的韩国,是威海市最大的贸易伙伴。2001年,对韩进出
口贸易总额为11.71亿美元,占威海当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的48.9%。
其中,对韩出口总额达到6.18亿美元,占威海市出口总值的38.5%;
从韩国进口商品总额达到5.53亿美元,占威海全市进口总值的70.3%。
2002年1-11月份的数字显示,对韩贸易又有了大幅增长——进出口
总额、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分别增长了28.3%、29.6%和26.9%,占
威海全市总额的比重分别提高到51%、41%和70%。
每天一班的威海至仁川班轮,已成为中国对韩国最重要的客运航
线,也使得威海成为中韩旅游往来的最重要口岸。2001年,韩国来华
游客达到168多万人,同时,中国到韩国旅游的人数也由1994年的14
万人,增加到如今的40多万人。这些客流也是威海值得挖掘的一块富
矿。据威海市统计局的信息,2001年威海接待的韩国游客,约占全部
来华韩人的1/10。同时,韩国游客也占到了威海对外接待旅客人数的
大头——79.2%。
同样,在对外劳务合作方面,韩国也成为威海的重要伙伴,与日
本不相上下。2001年,威海与韩国签订劳务合作合同40份,合同金额
3182万美元,占全国对韩劳务合作金额的14.4%。
引进“领头雁”还是“蚂蚁雄兵”?
尽管由于地理的优势及多年打下的“江山”,威海对韩国的吸引
力一直有增无减,但一些新的状况也在引起威海市的注意:韩国企业
对华投资正在进入一个高峰期。2002年上半年,韩商在中国的投资首
次超过在美国的投资,中国成为韩国海外直接投资第一大户,韩国大
企业正把中国作为“第二个产业前沿基地”。同时,韩国企业对华投
资正从过去较集中的山东、东北三省等地区,逐步向东南沿海延伸。
虽然2001年利用韩资额占到韩国对华投资总额的20%,但威海依
然不敢掉以轻心。威海市一位政府官员警告说,威海要进一步加大对
韩招商引资力度,避免总量增势迅猛的韩资被其他地区分流,从而失
去在吸引韩资方面的优势。
在这方面,如今正感受着失宠于台资之“痛”的福建,有必要成
为威海引以为戒的样本。福建一度因地利之便而云集了大量台资企业,
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台湾企业涌入了长江三角洲地区,这种力量和
趋势根本无法阻挡。究其原因,业内人士认为,最根本的是在招商中
没有引来台湾的行业领导企业,而上海和昆山在这方面则比较成功。
当今主流的工业体系分工协作程度相当高,生产一个产品会涉及
到很多专业的配套厂家,因此国外企业往往讲究“群聚”效应,这在
电子等领域体现得更为明显。如果一个行业的领袖企业进入某一地区,
那么就会带动其下游的配套企业一起跟进,在当地克隆一个“群聚”
效应,这也是昆山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韩商也很喜欢“扎堆儿”,也善于根据产业链将为自己工厂配套
的企业集中在一起投资创业。威海市引进的三星电子就是一个成功的
例子,三星电子扎根后,陆续引来了多个为其配套的韩资公司,形成
了一条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威海市把这个模式称为“以商招商”。
对一家跨国公司的来华投资者来说,在中国已经全面对外开放的
现状下,地理和人文因素已经退居次要位置。当然,对中小企业而言
,这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而威海一直以来对韩招商都是以中小企
业为主。
“上山下乡”是民间有人对威海韩资企业的戏称,意思是说,在
威海的韩国企业往往都集聚到了乡镇甚至村庄里,典型者如崮山镇便
驻扎着50多家韩资企业。总结韩国多年来在威海的投资特点便可以发
现:韩商“短平快”的项目很多,截至2001年年底的统计数字,其平
均外资额为96万美元,低于威海市的平均水平124万美元。从项目个
数看,投资于机械、电子、服装、食品、水产和饮食服务业的项目较
多,约占韩资总额的80%,以加工贸易为主。
许多威海人还会对2001年那次万人大会记忆犹新。在那次动员大
会上,时任威海市市委书记的孙守璞提出了“三个大搞”的口号——
大搞民营经济,大搞招商引资,大搞加工贸易。这为威海建设加工贸
易基地吹响了号角。威海市把“路边、海边、城边”的“三边村”做
为发展加工贸易的重点,面向韩国、日本等周边国家和地区,面向他
们的中小城市、面向他们的中小企业,将威海做成开放性、国际化的
加工基地、出口基地和装配基地。加工贸易进出口特别是对韩加工贸
易进出口,已经成为拉动威海外贸增长的重要力量。2001年,威海对
韩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8.33亿美元,占全市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55
.5%。
威海市统计局的分析人员认为,在韩国渡过经济危机之后,大企
业、大财团并没有从本质上解决难题,对外投资的能力总体上还不强,
支撑韩国对外投资快速增长的是活跃的中小企业投资。与跨国公司一
般会选择区域性经济中心落户不同,中小企业在投资地选择上较少考
虑区域性因素,更有利于发挥威海的竞争优势。他提出,威海以往吸
引的韩资项目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目前还应当坚持这个重点。
3月5日,威海市举行了第五届中韩(威海)中小企业投资贸易洽
谈会。来自韩国中小企业振兴公团的35家企业代表实地考察了张村镇
工业园区。据了解,自1999年威海市举办首届中韩(威海)中小企业
投资贸易洽谈会以来,韩国中小企业振兴公团的120多家企业先后来
威考察洽谈,累计达成投资项目35个,投资额1800余万美元,实现进
出口贸易额3000余万美元。
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引进“领头雁”式的大企业还是“蚂蚁雄兵”
式的中小企业,是威海市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当然,在山东省全盘
筹划“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时,威海的战略还须与省里、与兄弟城
市有所协调。这一切都还没有确切的计划。
迎接韩国产业转移
在与韩国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威海人发现,韩国企业特别重视
与政府的关系。
这与韩国企业成长的背景有关——韩国经济是在不发达的情况下
起步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赖于政府的支持。作为半岛国家,韩国
各种资源有限,政府在产业发展上不得不有目的地重点培植一些和产
业政策相关的企业,因此可以看到,韩国大企业和政府“挂钩”的程
度很深,这形成了具备韩国特色的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成长模式。在
韩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中,他们也往往特别重视与当地政府的关系,以
期获得更多的支持。
威海市政府在对外招商中一直是重要的推动者,在投资国中尤其
是韩国凸现出了良好的政府形象。今年5月份,韩国的SBS电视台将推
出威海市系列专题报道,集中反映威海经济社会发展和投资环境,韩
国人在威海的工作生活情况、威海风光及旅游资源等。专题报道共约
10—12集,由韩国电视台来威海进行实地采访拍摄。与此同时,在韩
国仁川国际机场或汉城金浦机场内,将出现威海市的灯箱广告,时间
持续半年以上。
这一切,都是为今年6月5日在汉城举行的威海市招商月活动做前
奏。据威海市政府的官员介绍,威海对韩国的招商会是一年一度,19
93-2000年,在威海连续举办了8届中韩经贸洽谈会,2001年,又首
次把洽谈会移师韩国举办,共达成外商投资项目208个,合同、协议
外资额5.45亿美元,其中总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项目达到15个。洽
谈会还达成进出口合同和协议60份,进出口总额7034万美元。这次还
将派出小分队登门招商,根据威海招商引资的重点,分头拜访韩国有
关的大公司、大商社,对口推介,登门招商,时间自6月5日起至月底
结束。
目前,韩国企业在中国多是成本导向型投资。韩国企业将制造业
务移到中国,首要考虑的不是在中国市场上出售,而是想利用中国劳
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韩国企业在中国生产的产品80%都是出口到中国
以外的市场。目前劳动力成本依然是韩国制造业转移最直接的原因,
转移到中国的制造业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实际上,除了信
息产业、汽车产业等韩国政府扶持的优势产业,韩国在对外高新技术
产业输出方面也是相形见绌、乏善可陈。因此,威海市可以发挥劳动
力资源优势,以适应韩国传统产业寻求低成本转移的需要。
在承接韩国产业转移方面,除了诸多优势,威海还存在着一些制
约因素,譬如物流体系。威海市外经局的官员称,韩国大的制造企业
做转口贸易的比较多,即“两头在外”,在加工基地生产完之后,直
接发到其目标市场国。而在转口贸易方面,青岛港有着绝对的优势。
这位官员举例说,假如一个在威海的企业每年通过青岛港出口几百箱、
上千箱,那么每年花在物流上的额外成本就会有几百万之多,这显然
降低了竞争力。即使在直通韩国的物流方面,随着济南、青岛等城市
与韩国的国际航线正式开通,威海周边城市也大大分流了威海市的客
流量和物流量。因此,威海市统计局的人士指出,威海直通韩国的三
条航线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比较成本上占有优势,特别要重视和
青岛、烟台的物流成本比较。
威海市经贸委一位主任说,从省经贸委出台的“胶东制造业基地”
初步意见来看,主要是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进行“引进”和“承接”。
威海现在在汽车、造船、化工、食品医药等方面都有不小的优势。当
然,有些产业也是整个胶东半岛共有的优势产业,譬如造船。这就需
要根据省里最终的方案进行统筹协调。另外,像食品加工尤其是海产
品加工,是一个资源性的产业,这是威海的资本——威海的海产品产
量在全国地级市中是遥遥领先的,它的海岸线占了全山东的1/3,占
全国整个海岸线的1/18。
由于“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还没有细致的方案,因此威海市政
府及相关部门人员并不愿意多谈。不过,有官员提到,威海一直是以
生态城市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因此在承接韩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
也应有所为有所不为。相对来说,比较适合发展低污染、高附加值的
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