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经济导报 -> 经济导报新闻 

 

第四区域经济的新引擎

2003-03-26 10:14:57  大众网-经济导报

  ◆导报评论员  李梦
  开动第四区域经济的新引擎。这是我们对山东未来5年发展的期
盼与宣言。我们认为,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后,作为区域经济极为活跃的山东半岛,在发展战略上需要新举措—
——借助国际资本转移趋势和区域地缘优势,构建半岛“产业协作区”
、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是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经济圈
之后,实施区域带动发展战略的第四个新战略。
  我们意识到,在最迫切最敏感的发展问题上,胶东半岛从1992年
“海上山东”战略到“半岛城市群”体系构建,跃上了产业结构调整、
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区域结构调整三大台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层面上,
具备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但这是一个尚存遗憾的发展,在更高标准、
更高起点上,半岛制造业陷入胶着状态。特别是基础良好的青岛、烟
台、威海、潍坊四市,存在着产业结构雷同、重复建设严重、不合作
现状突出等问题。就产品去向看,四市出口严重依赖日韩,市场尚未
占领,自己先斗了起来。这种产品销售地区的单一依托及产业结构低
级构成,是半岛各市急需解决的大问题。就外向型经济发展而言,各
市以自我为单位进行招商,出现了企业“满山放羊”状况,以资源浪
费和生态代价换取一时发展。如果任凭这种脆弱的产业结构和短视行
为持续下去,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依然停留在低级产业的建设和相关
“竞争”上,半岛的发展前景很难被看好。
  怎样构建一个配套协作、优势互补、不分等级、效果叠加的全方
位产业协作区,成为此背景下,上至省委省府下到半岛各市面临的新
命题。
  有一个机遇千载难逢:按照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中国正以巨大的
市场空间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成为发达国家制造业资本流动和产业
转移的重要载体。胶东半岛产业升级与调整的机遇随之而来。据可靠
消息,在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将构建“产业
协作区”、承接日韩与欧美产业转移,作为发展半岛经济的新战略。
这个新战略的确切定位是——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
  我们认为,构筑胶东半岛产业协作区以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为依
托,实际上走的是一步被实践证明了的成功之路:上世纪80年代初,
珠三角在“特区”政策的庇护下,依靠“三来一补”起家和基础设施
完善,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珠江三角洲被誉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第
一个区域;90年代后,自浦东开发区发端的上海都市群,在区域大交
通体系建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统一市场形成、相互融通服务等方
面展开合作,长江三角洲经济带由此崛起,成为中国经济第二个区域
增长极;大约在90年代后期,以京津塘为轴心的环渤海湾地区借助产
业转移和资本流动大势,迅速构建起了第三个区域经济高地。
  今天,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个区域引擎将在山东半岛产业协作区
内生成。我们的依据是:山东半岛厂商“扎堆”,蕴藏着巨大的潜在
生产力,经过20多年的生长与跟进,已经形成了有机关联、相互配套
的价值链和技术链,在这些链条上,生存着无数高度依赖、专业性强
的企业群落,这个群落基本建立起了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营销网络。
现在的问题仅仅是——缺乏高附加值产品和大名牌战略。我们认为,
日韩等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与资本流向,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新动力。
  这是胶东半岛之幸。它在发展方向迷失不久即找到了一条锦绣前
程。恰如潍坊市委书记张传林所言:这个大手笔是务实的,之所以说
是务实的,是因为半岛区域内部存在着实现目标的自觉与能力;这个
大手笔是高招,之所以说是高招,是因为半岛承接的是世界上最强大
的生产力的掌握者——跨国公司,其核心技术就体现在它们的资本投
向中。因此,“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构建目的,就是在承载转移
过程中与先进生产力和技术融合、对接,而这个过程,就是推进产业
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调整、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就是尽快实
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过程。
  这就是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经济第四个区域增长极。它以理想状态
存在于我们的发展思路中。然而,用理想标示现实易,从现实达到理
想境界难。“协作”状态下的“半岛制造业基地”,首先意味着要让
经济区划功能超越狭隘的行政区划限制,以秩序和法制来保障产业布
局的合理和融资渠道的畅通。问题是,现有的行政体制很难让一个地
区的领导者从长远角度进行长期项目的规划。我们因此担心,行政体
制问题也许会阻碍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协作”基础,使“协作”成为
虚与委蛇甚至阳奉阴违。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上一条:强势“山东造”
下一条:制造业永远是“首席产业”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往  事
  青 未 了
  健    康
  法  鉴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