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报记者 管恩武 济南报道
一年之计在于春。省委书记张高丽在全国人大会上审议《政府工
作报告》时表示,山东“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
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张书记说这话的时候,山东省招商引资工作会议尚在青岛召开。
会上透露出,我省正研究制定加快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意见,
这是山东大力吸引日韩产业转移的重大举措。
当时,江苏省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一副书记正在会上绘声绘
色地做着经验介绍,记者随手记录数字如下:104亿美元(江苏省去
年实际利用外资),385亿美元(江苏省去年出口额);48亿美元(
苏州去年实际利用外资),185亿美元(苏州去年出口额)。对应的
山东省的数是多少呢?分别是65亿美元和211亿美元;青岛市分别是2
5亿美元和85亿美元。这些年赶上并且领先山东一大截的江苏更加雄
心勃勃:“利用国际资本从珠三角向长三角转移的机遇,打造江苏沿
江产业带,使其成为承接国际资本的新载体!”这成了江苏省人代会
上的最强音。另一大省——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在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接
受专访时明确表示:主动接轨上海,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是浙江走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选择。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曾几何时,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八
十年代看广东,九十年代看山东”成为人们的口头禅,但如今,我省
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省份的差距愈拉愈大(山东省去年的出口额不
足深圳市的一半),一种强烈的危机感正在山东省蔓延。创新思路,
加快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大而强、富
而美”的新山东提供强大动力,正是加入世贸组织一年来山东从全球
坐标和全国坐标中审视自己后对自身经济发展战略的重新定位。
机遇:主打日韩牌
难得的历史机遇正呈现在山东人面前。过去,世界制造业基地从
英国转移到美国,再从美国转移到日本和韩国等,目前正在向中国转
移。2002年我国直接利用外资达到527亿美元,成为世界最大的外资
进入国,世界500强大企业中已有400多家在中国投资。跨国公司在华
设立制造业研发中心、物流平台和服务体系的速度也明显加快,生产
网络已扩展到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打造“山东
造”,是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战略选择。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好的事。广东有毗邻香港
的优势,福建有临近台湾的优势,上海有中国经济中心的优势,山东
的优势在哪里?近几年,我省的近邻——日本、韩国加快对我国产业
转移步伐的特征十分明显:许多企业或关闭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工厂
,向中国转移生产线;或压缩在其他国家的生产,向中国转移订单;
或将相关的零配件厂向中国转移,开展配套生产。据有关方面介绍,
日本有一半左右的大企业计划在今后3年内将生产线移向海外,其中,
70%以上的企业把转移地点选在中国。韩国30多万家中小制造企业已
有6000多家转移到中国,预计3年内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将向国外转移。
广东、江苏等省今年都把承接日韩投资转移作为重中之重,这对山东
构成极大的竞争压力。近水楼台先得月,山东理应坚定不移地把韩国、
日本作为当前招商引资的战略重点,发挥地缘优势,抓住难得的机遇,
对日本、韩国展开多层次、高频率、大规模的招商。
从国内外成功经验看,建设制造业基地,应该有依托,即要形成
核心区块,形成产业聚集。胶东半岛作为山东经济最活跃、最发达的
地区,已经具备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的良
好条件和基础,而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恰恰是促进全省国民经
济快速增长的客观要求。
去年东北亚经济合作论坛在威海召开,韩国三星物产珠式会社的
社长对记者大发感慨:“坐飞机到烟台,半个多钟头就到了,中韩真
可称得上‘鸡犬之声相闻’哪!”胶东半岛不仅对日韩区位优势明显,
还通过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紧密连接内陆周边地区,在方园500公
里范围内生活有3亿人口;不仅在承接制造业外来转移上有良好的环
境条件,而且腹地广阔,资源、劳动力、市场的空间巨大。青岛、烟
台、威海作为我国最早的沿海开放地区之一,面积占山东的1/5,人
口也差不多占1/5,经济总量在全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2年,
三市共实现GDP3300多亿元,占全省的1/3;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占
了三市CDP总量的近2/5。全省136户重点工业企业三市占38户,12户
年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企业占了4家。由于三市劳动密集型产业水平较
高,生产规模国内领先,外向型经济基础较好,因此对国外资本的吸
引力日益增强。2002年,三市实际利用外资43.2亿美元,占全省的2/
3,全国的8.2%;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40多亿美元,占全省的7/10
强。三市还是山东重要的科研教育中心,拥有一大批技术力量雄厚的
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比较完善,全省184家省级
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三市占了60家。劳动力资源上优势也很明显:一
方面,劳动力成本比较低。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中国制造业的
周平均工资明显低于东盟和日、韩等亚洲国家。而三市的工资水平在
国内又低于深圳、广州、上海等东南沿海城市。另一方面,胶东半岛
及周边地区的打工者数量多,劳动力素质与制造业发展的需要也基本
适应。此外,山东基础设施优良,经济运行平稳并保持长期快速增长,
也为胶东半岛制造业的发展和生产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承接能力看,胶东半岛地区国有企业拥有近千亿元资产,如果
适当拿出一部分,面向整个制造业领域,不拘一格,转让给日商韩商,
承接其产业项目转移就有了更大的载体。山东有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
制造业优势,如果我们能抓住机遇尽快提升制造业水平,挤入跨国公
司的“生产链”,山东就有可能成为面向全世界的生产基地。因此,
山东理应抓住机遇,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加快吸收日、韩产业转移投
资。今年1月份,我省吸收日本投资大幅增长,合同外资和实际利用
外资分别增长了109%和233%,上升到了全国第3位,这是一个很好
的征兆。
重点:补加工贸易课
胶东半岛的对外经济是山东省的骄傲,但走出山东,与珠三角、
苏南、浙北相比还有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加工贸易上。
自1997年亚洲爆发金融危机,在以承接跨国公司和国际高新技术
产业资本转移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发展机遇期内,我省未能顺势而上,
出现了增长速度减缓、所占比重降低的被动局面。省外经贸厅给记者
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1998—2002年的5年间,我省加工贸易出口增
幅平均为11.8%,低于一般贸易8.6百分点,而同期全国和江苏省加
工贸易平均增幅分别为12.9%和24.1%,我省加工贸易在出口中的比
重也由54.9%,下降到48%。近几年加工贸易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
是加工贸易企业规模小,缺乏大的项目拉动,外资带动效应不明显。
去年我省出口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只有11家,而江苏有34家。外资企
业是我省加工贸易的主体,占出口的70%以上,但2001年以来,外资
企业加工贸易增幅一直低于平均增幅。2002年江苏加工贸易出口净增
加60.5亿美元,其中,外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净增加60.8亿美元,外
资企业对加工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0%。
江苏、广东等地的经验说明,没有大规模、高质量的外资投入,
加工贸易不可能持续快速发展,产业和产品结构也不可能有质的飞跃。
加工贸易直接带动资源投入制造业,形成了强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制造业能力,同时推动了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加工贸易加快了区域
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因
此发展加工贸易决不仅是权宜之计,而是更好、更快地参与国际分工、
推进经济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内容。
实际上,半岛工业整体水平要支撑现代加工业的快速发展还需加
倍努力。胶东地区的加工贸易企业,大都处在“一进一出、单一工序”
型的起步阶段,企业间配套结转加工的链条还未形成。据初步统计,
2002年胶东地区深加工结转总额不足5亿美元,在加工贸易总量中所
占甚微。省外经贸厅所做抽样调查显示,我省大的外资加工贸易企业
当地采购率仅有10%左右。而苏州外资企业的平均当地采购率达25%,
部分IT企业的当地采购率高达50%—80%,苏州仁宝电脑公司(江苏
省出口额最大的企业)在半径60公里的范围内基本上可以找到所需的
配套产品。这说明我省企业组织结构和与之相配套物流体系远远不能
适应当前加工贸易发展的要求,更不适应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要求。
山东省代省长韩寓群在全国人代会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
要借助本次机构改革,制定促进加工贸易发展的战略,探索监管新思
路。从劳动力丰富和资本短缺的资源禀赋实际出发,广泛发展劳动密
集型产业,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是胶东半岛制造业通向
成功的捷径。但是,制造业的优势如果仅仅体现在劳动力成本上,这
种优势就不会长久。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易于进入,更低成本的制造
区域会不断出现,国际贸易条件也会不断变化。因此胶东半岛必须在
保持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推进技术、产品、产业升级,构建新的竞争
优势,不断提高自己在国际分工中的层次,才能避免滑入比较优势的
陷阱。山大经济学院范教授如是说。
关键:降低交易成本
现在有这么一个估计,中国制造业可能是世界第一,从生产产出
到成本水平,没有第二国能跟我们相比。记者就这个问题采访外商时,
他们说这不是估计而是现实。按照经济学家诺斯的说法,生产成本分
成两种,一种是转形成本,即物质形态的变化;另一种是交易成本。
我们的转形成本很低,全世界算我们最低,所以才会出现世界的大公
司都转向中国。但总成本不见得低,因为我们的交易成本非常高。这
里的原因很多,制度不健全、规则不透明、诚信状况不好等,都会增
大交易成本,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中介组织发展不足,不
能为制造业企业提供高素质的中介服务。
交易成本的高低,取决于政府营造的环境如何。可以说,时下外
经贸发展的好的地区一定是交易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资本为什么喜
欢往苏南等地区集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里有良好的服务体系,能
够降低交易成本。既然胶东甚至整个山东的硬环境都不输给他人,我
们就应该更多地从软环境上来找外经贸落后的原因。因为在某种程度
上,软环境建设的任务更艰巨,意义也更重大。
环境好不好,关键在领导。昆山的经验是:哪儿的领导确实把发
展放在了首位,千方百计、千辛万苦谋发展;哪儿的领导心态正,相
互补台,而不是相互拆台,那儿的环境就成功了一大半。另一半呢,
首要的是政府提速,谁行动早,转型快,谁就会早见效。胶东当地成
功的经验也不少。记者到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采访,为区内新型政企
关系所触动——那儿的观念和做法要比一般地区早5-10年!管委主
任王秀臣说,开发区的新体制和新机制,就是要按照为企业服务的要
求,为入区企业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和良好的社会化服务,使企业在
研发、生产经营、市场开拓等环节之间形成一个高效、有活力、良性
循环的运行体系。因而,“创新、务实、廉洁、高效”必然成为政府
工作追求的目标,其核心是从“越位”到“退位”、变“指令”为“
服务”,是一个实行“阳光政务”的过程,是一个严格按国际惯例办
事的过程。
还有,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等也异常重要。胶东半岛理应尽早
打造信用,切实维护市场信用关系、契约关系。此外,三市应进一步
加强三市间区域分工的协作配套,优化产业布局,形成错位竞争的区
域发展格局;并组织推进行政区划、户籍管理、劳动用工制度等方面
的配套改革,减少政策或人为的限制,推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从
而形成整体的区域优势。
在全省招商引资会上,作经验报告的苏州同志介绍,九十年代初,
他们不止一次组团到青岛、威海、烟台参观过。没成想,原来的“学
生”这么快变成了“老师”。1992年,当时任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被
苏州市长章新胜流利的英语和深远的眼光所征服的时候,便注定了这
个城市将赶上一个脱胎换骨的发展机遇—“西装打领带”的时代将完
全代替“草鞋加烟袋”的时代。
为什么一个先进的地区在一夜之间会变为后进?一个城市、一个
地区的地位是多么脆弱,哪怕一点点的懈怠和迟缓,就能使这个城市、
这个地区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翻不过身来。胶东半岛制造业基
地,加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