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9:30许,笔者来到老军人刘奎彬的家中。虽已年逾花甲, 可刘老精神矍铄,步履稳健,举手投足之间仍保留着军人的风采。采 访中,刘老向笔者讲述了,30年前随原青岛警备区司令员马连辉修建 北镇黄河大桥的那段日子。 革命加拼命,改写千年历史 刘奎彬老人拿出一摞已经泛黄的老照片,一边仔细翻看,一边给 笔者讲述。“1971年9月山东北镇黄河大桥进行筹建,1972年1月1日 正式开工。由于当地风大沙多,水大流急,河势变化异常,流传着‘ 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险’的说法。 北镇黄河大桥当时既属国防工程又是会战项目,所以省委和济南 军区党委都很重视,参加会战的除省交通厅专业队伍外,还有来自其 他省市的400多个单位和当地党政军民,每天约有4000人昼夜奋战。 由于当时机械化程度很低,很多工作都是靠人拉肩扛,就是靠着‘革 命加拼命’的精神,我们用了9个月的时间,打破了原来在地质复杂 的黄河下游不能建桥的‘千古戒律’。” 马司令,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 说起老首长,刘老打开了话匣子。“马连辉是原青岛警备区的司 令员,建设北镇黄河大桥时,马司令是工地的总指挥,我是他的秘书, 因此,我们接触得多一些。记得那年冬天,特别寒冷,气温一度降到 零下20摄氏度。即使这样,马连辉还是和大家一起坚守在施工现场。 1972年1月9日凌晨,工地上出现了20多年来未有过的特大凌汛。马连 辉不顾个人安危,带领大家在冰水里奋战了近3个小时,抢救出了重 要的施工工具和上千吨建桥物资。” 刘老指着照片上一个衣着普通的老战士告诉笔者,“这就是马连 辉司令。他当时已经50多岁了,每天仍工作十几个小时;和战士们一 样,住的是简易房,吃的是窝头、咸菜,穿的是旧军装。走在人群里, 就是普通士兵。” 说到这里,刘奎彬老人感慨地说:“一晃30年过去了,很多往事 都慢慢地淡了,忘了。可每次翻看这些黑白照片时,以前的事情就浮 现在眼前;也不知道马司令现在怎么样了,如果还健在的话,应该是 80多岁的老人了。” (邢一 刘平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