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知识爆炸”为特征的信息时代到来之后,潮涌而来的信息将每个人裹挟其中,个人接受信息的途径日益扩展,获取信息的速度不断提升,这都对作为信息“把关人”和“引导者”的新闻编辑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信息时代呼唤信息时代的新闻编辑思维。 立体思维:多角度透视新闻事实 信息时代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拥有海量信息。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说:“我们拥有信息,却失去了思考的头脑。”新闻编辑要实现引导、帮助受众理解新闻的意图,在对新闻的选择、加工过程中必须运用立体思维,打破单一角度的局限,将新闻事实放在时空交错的大背景下进行多侧面、多层次、多环节的报道,让人们从多方面认识新闻事件的价值和内涵。 立体思维除了体现在编辑的内容上,还体现在编排的形式之中。比如,在重大新闻电视报道中,常常是既有演播室设置,又有多机位、多角度的现场报道,还有各种背景资料介绍,这种“多管齐下”的措施,大大增强了报道的“立体”效果;此外,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在标题新闻之下链接超文本,也可以说是一种梯形的、立体的架构。 即时思维:实现传播“零等待” 即时思维不仅是新闻竞争的需要,是满足受众对时新性要求的需要,而且也是体现编辑强烈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的需要。集中体现了新闻更快、更新的发展目标,使传播有了时间上的“零等待”之说。 互联网与广播电视新闻由于具有技术上的优势,在屡次重大事件中实现即时新闻传播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而在重大突发性事件中,越来越多的纸质媒体也力克先天不足,竭尽全力抢发新闻,经受了对即时思维的考验。2001年9月11日,在美国被袭后10分钟之内,《羊城晚报》的编辑全部赶到编辑部,随即定出了“四条腿走路”的报道策略:与新华社国际部保持密切联系,将此作为重点稿源;一组编辑进行网上搜寻;一组编辑收看电视,将滚动新闻一一笔录;一组编辑与事发地亲朋好友进行联络,以期获得事发现场第一手资料。就这样,报纸与电子媒体在时效上的差距得以缩减,新闻来源得以尽可能地扩大。用《羊城晚报》记者的话来说,“这‘四条腿走路’的‘急招’,为本报实施大规模的报道准备了充足的粮草。也正是在这种即时思维的指导下,该报赶出的“号外”在12日天刚蒙蒙亮抢滩广州街头时,很快销售一空。 特色思维:别出心裁 独具匠心 2000年12月,新华社在迎接新世纪报道中开辟了一个颇具创意的栏目“世纪旧闻新读”,以1900年12月的报纸内容为横切面,寻找价值较高的“旧闻”,对照当今现实,挖掘丰富内涵。从2000年12月1日开始发稿,其后每一天都与百年前这一天相对应,“旧闻”的新闻性由此凸现,在世纪之交全球展望新千年的潮流中,“旧闻新读”专栏似乎是一种逆潮流之举,但正是这种看似“逆向”的思维展示了该栏目的独特之处。 在讲究“品牌”及形象设计的今天,《华尔街日报》——这张足以令全球金融界为之侧目的报纸,其作为“形象代言”的头牌却褪尽一切刻意修饰,横排的报名仅占据极小的版面,正文整整齐齐分为6栏,除第二栏第五栏最下端画出一块版面作“今日导读”外,没有任何破栏、通栏,没有照片,充充实实的6栏文字,只是偶尔加一幅2寸左右的人物素描,其朴实无华的风格,让人不由感叹它的与众不同。 上述两例均体现了编辑的特色思维。特色思维在任何时候都值得提倡,而在信息批量生产、大规模复制的现今传媒界,就更显其宝贵。试想当人们翻开不同的报纸,打开不同的电视频道,见到听到的都是一些雷同的新闻、相似的版面和栏目、没有差异的风格,一旦看到这样的特色之作,如何能不叫人耳目一新呢? 平民思维:拓展生活话语空间 编辑的平民思维是指从受众的关切点上挖掘内涵,根据受众的兴趣和需要,采用受众容易感知和理解的方式对新闻进行编辑报道。在编发一些重大新闻时,编辑往往会配以图片、背景资料、专家评论等新闻“附件”,这当中其实就蕴含了编辑的平民思维。因为受众不是专职的记者,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不可能对新闻事件作出快速的理解与反应,只有把“硬新闻”进行“软处理”,将抽象概念直观化,才能拉近报道和受众之间的距离。 (济宁)李景中 李景中:男,《济宁日报》政文采访部副主任。
|
|
|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