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青年记者 -> 青年记者2003年第六期 

 

浅谈新闻工作者的洞察力

2003-06-10 14:32:29 

    要做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具备各方面的条件,如要懂得党的方针、政策,要熟悉社会,懂得各种人的心理,要有丰富的知识,有熟练运用文字技巧的能力。此外,还应该独具慧眼,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观察,发端于耳目等感觉器官对外物的接触,是从人的感官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开始的。但却不能停留于感知。因为感知只能告诉人们事物的现象,并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既非眼睛所能看到,也非耳朵所能听到,只能用思维去把握。我们常说,要到实际生活中去“捕捉新闻”,“挖掘新闻”,用什么去“捕捉”、“挖掘”?是用我们的心灵和头脑。因而,可以说观察力归根到底是思维的能力。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习惯是什么?回答就是经常地思考问题。电影的观众,小说的读者,他看一部电影、一部小说,可以是单纯的欣赏,作为一个电影评论家、文学评论家就不能这样,他必须边看边思考。有个文学评论家就曾写文章说他看戏很累,“要听演员的唱腔,看他的表演,甚至连一个甩袖一个眼风也不能放过。等到散戏回家,一时也睡不着,脑子里还翻腾着舞台上的一切。累啊!”一个新闻工作者,岂能只是看戏,他对各种事情,都不能是旁观者,单纯的鉴赏者。他接触一个事物,头脑就应处在紧张的思考的状态之中。在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时,新华社记者《在被告席上》的特写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在十年内乱中诡计多端的张春桥,今天在法庭上一直歪着脑袋,不是歪到这边,就是歪到那里,一直没有摆正,他的两个嘴角向下撇着,两个眼睛左右斜视,还是群众形容的那副‘奸臣相’。”记者这里所写的都是视觉所接触到的形象。记者通过这样的“形象”,构成一个整体的画面,寥寥数笔就把这个“狗头军师”的狰狞邪恶的面目表现出来,这要依赖活跃的思维力。观察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力的强弱,有的同志经常深入基层,生活在火热的斗争中,那里有重要价值的新闻却没有发现,原因恐怕就是听得很多,看得很多,而想得很少,那些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的意义,没有经过思考被理智所唤醒,还处于沉睡的状态之中。
    一个人的观察力,和他是否具有丰富的知识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对外物的观察,并不都是有准备的。经常会有一些陌生的对象和客体突然呈现在我们面前,闯进我们的头脑中来,需要我们对它做出判断。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就无法理解它。在“左”的思想的影响下,过去我们只强调立场、观点、方法在观察中的重要作用,而否认知识的作用,似乎科学知识不但不能提高我们的观察力,形成卓识远见,而且会干扰我们的认识,使我们走入陷阱,这显然是片面的。在观察过程中,主体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面对客体做出解释,按照已有的关于客体的知识在符合自己需要的形式上占有客体,观察者的知识结构不同,不但对客体的注意方面不同,也会做出不同的解释。对于不懂音乐者的耳朵,音乐作为对象,是没有意义的。同样,毫无美学的知识,就很难对一件艺术品做出审美的评价。对一个事物全然无知,感官所接受的信息,就会是一些毫无意义的零乱的符号,就无法通过观察去对它做出正确的评价。立场、观点、方法是形成人在观察问题上的分歧的重要原因,但并非一切分歧都是由立场、观点、方法所造成的,有时是由知识的多寡带来的。
  (泰安)张义利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往  事
  青 未 了
  健    康
  法  鉴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