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青年记者 -> 青年记者2003年第六期 

 

实力派主持人王志

2003-06-10 14:37:54 

  采访王志蓄谋已久。领略过《刘姝威:与神话较量的人》中王志环环相扣针针见血的质疑本领,关注过王志在谈话现场运用自如的控制力,也时而不时地注意到他的酒窝,若隐若现中消减了眼神里的“厉气”,添了几丝亲和的味道。
  提起王志,首先想到的是实力派记者,在媒体圈和小众范围内,王志的知名度很高,他的质疑风格赢得了许多同行的赞赏,新闻评论部专门开过王志作品研讨会,但王志出镜率不高,不能算一个很有票房的人。
  2002年11月长篇人物访谈节目《面对面》悄然开播,给了观众更多观察王志的机会,他作为此栏目的制片人和惟一的出镜记者,进入了又一次创业期。语言类节目是考验主持人实力最好的战场,而王志不负众望。
  2003年4月,非典肆虐,王志及其同事深入“非典”第一线,采访了钟南山、北京市代市长王岐山以及奋战在抗击非典最前线的医务工作者,第一时间告诉观众最详尽的事实,进行既权威又饱含人性化的报道,《面对面》创下了一周播出4期节目的新纪录,电视上、报纸上、网络上谈论王志和《面对面》的多了起来,以前只知道白岩松和水均益的观众开始记住了王志这个名字。
    王志并不英俊潇洒,但第一眼看去,很舒服。
  “当需要我们的时候,勇往直前”
  在《面对面》非典系列采访中,令观众折服的既有《面对面》整个团体的勇气,也有王志大气、从容、平和而不失尖锐的提问。提起为什么要去疫区采访?王志谈到最多的是“职业”二字,“当需要我们的时候,勇往直前。当有人要阻挠我们的时候想想办法,继续勇往直前。”
  “我觉得自己能做的,惟有用镜头更多地反映这些奋战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最前沿的勇敢的战士们。他们表现出的那种精神使我觉得:我们算什么?我们不就是进入隔离区一次、两次,在那儿待一天两天采访吗?而这些奋战在第一线的勇敢的战士们,从2月份起,天天在那儿值班、救人。和他们相比,如果我们说怕,那怕得真是没有道理了。所以后来我在访谈里说:在这个抵御非典的前沿阵地,没有‘退缩’可言。”
    面对这群最可爱的人,一向以严肃、冷面著称的王志第一次在镜头前哭了,“第一次哭,作为记者似乎不应该,只能说是一个例外,因为这次的采访太不一样,你无法置身事外,因为采访当中有太多细节打动你,让你不觉得是在录节目,真的感动到忘我。像采访张积慧之前她跟我说她要是哭了怎么办,我当时还安慰她,没想到最后我自己也哭了,只能说是情之所至吧。也许有很多观众对我的眼泪感兴趣,但我不希望再用眼泪来说服观众。”  
  近两年的“两件大事”:
  留学与《面对面》
  近两年,王志有两件“大事”值得一说。
    第一件是2002年初,中国刚刚加入世贸组织。虽然手里握着一张文艺学硕士文凭和10年新闻记者一线采访千金难买的经验,王志仍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传媒业的国际化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是熟练运用国际化的语言,英语恰恰是他的弱项。
    于是,快奔40的男人自费去了英国。整整10个月,看美景,尝美食,选修感兴趣的科目,与不同肤色的人对话、交流,练就说一口流利英语的本领。这期间的酸楚、乐趣、中西观念的碰撞,不同情感的交融,王志不愿意谈。在他眼里,留学生活已成往事,不可追忆。但他意味悠长地告诉我们,如果世上读书是门职业,那一定是他的首选。经济上没有压力,工作上没有忧虑,做自己真心想做的事情,那是何等的逍遥。
    第二件大事就是《面对面》的“秘密”筹建。
    《面对面》从2002年3月开始筹建,基本形态源于《新闻调查》栏目中有过的一对一的采访。4月份开始做样片,《刘姝威:成为名人之后》就是《面对面》的样片之一。
    “看完样片后,我们领导说挺好,记者采访成熟,节目形态也成熟,决定把它从《新闻调查》里分出来。中央一套的新闻格局里需要有这样的节目--长篇新闻人物访谈,另外,我们也具备做这种节目的能力,《面对面》应运而生了。还得感谢台里和新闻中心的领导,他们的大胆、勇气和宽容,才让我们拥有这样一个机会。但我深知栏目的成长可以慢慢变好,尤其是周刊,需要时间、需要耐心。”
    王志戏称做《面对面》的制片人和采访记者是自己的“第一次”,“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第一次是快乐的,也是痛苦的,但掌握未来,我们更有信心!”
  “《面对面》下工夫就在一个‘人’字”
    在采访中,王志不止一次地强调,《面对面》要做新闻人物,区别于《东方之子》做人和《时空连线》做新闻。
    “下工夫就在一个‘人’字,我们认为所有的新闻是由人来构成的、推动的。人是基本元素,如果新闻里没有核心的人物,《面对面》就无法去做。这个节目是由人来构成的。人的行为、语言可能会显示他的个性、品格和新闻事实,也许我们很难去评价这个人的性格、品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就是给观众做一个好看的节目。”
    《面对面》目前已经播出近20期,数着前几期的焦点人物:胡润、牛群、刘子亮、洪昭光……《面对面》播出时似乎都是这些人物被社会热炒之后的沉寂期。提起有关选题滞后的疑问,王志反问:“难道他露过一次脸就不能再露一次,我们的新闻就该忘记他们?关键是角度。”
    “根据我们的节目形态,在选题方面要考虑三点:一个是不是有张力可以做到40分钟;第二是不是有关注度,我们的人物要有新闻性;第三适不适合用谈话来讲述。”
    “我们的选题都是有讲究的,像孙渤,有大的新闻背景,那天是全球最大的反战游行,我们的宗旨是倡导和平,孙渤痛说战争之痛,效果很好。我们理解的新闻不是狭义的而是宽泛的概念,我是一个周刊节目,在快上相比,我赶不上人家,所以只能从别的方面下工夫,从司空见惯的事情中发现不一样的事实。”
    尽管主持《面对面》是王志的“正业”,但他坦言,仍然想做《新闻调查》的片子,从某种意义上讲,王志的“为什么”也得益于《新闻调查》栏目本身的调查属性,7年的感情不是能轻易割舍掉的。
    “我可想比7年更久啊,没有别的地方去就在这儿呆着了,真的。做电视这个东西,只要自己兴趣没消退,我就肯定干下去,我在这个地方,我就要做好。尽自己的能力,你自己的能力本来很有限,如果还不认真、还不发挥,那就更没戏了。”
  “我就想知道为什么”
   王志的质疑在媒体圈里是出名的,这种探寻事实真相的方式既得到采访对象的认可,也得到了观众的赞誉。
    “我就想知道为什么”——这是王志面对每一个采访者的态度。如果说栏目的成熟以主持人的成熟为标志,那么观众在期待《面对面》的同时,也期待着王志质疑风格的闪光。听到表扬的王志总愿意露出憨厚的微笑。
    “我爱想、爱琢磨事,爱问为什么,我不是那种特有本事的人,但我是一个做事特别认真的人,也不是一个特有野心的人,是个机遇还可以的人。你让我做一件事我会尽力完美地去做。刚到《新闻调查》也很被动,不知道作为《新闻调查》的记者该怎么做……”
    王志并不推崇自己的质疑,“其实我们记者每个人都在质疑,只是方式不同而已,如果没有要问的问题,我们电视还干什么?大家可能觉得王志没什么优点,所以表扬我的质疑。其实记者的问题是一样的,也许像黑人的牙齿很白一样,我长得憨厚,所以别人以为我很犀利。”
    质疑只是方式,采访的目的是还原事实的真相,给采访对象一个说真话的机会。刘姝威是在得到不播出的承诺才接受王志的采访的,然而经过与王志面对面的交流后,刘姝威开始寻求这次采访播出的可能性……
    同为搭档,《面对面》的制片人塞纳,与王志的合作从《新闻调查》就开始了,作为一名优秀的电视编导,他这样评价采访中的王志,“衡量一个记者到底怎么样,成熟不成熟,在现场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他在现场的控制力怎么样。这个控制力从王志身上分析,是他体现出来的从容,这种从容不简单是一个坐态、是面目表情的从容,而是心态的从容。”
    在现场采访中,王志的感受又是什么?“每一次采访都是一个洗礼,每个采访对象给我的感受不一样。你不觉得在做节目,而是和他聊天,你希望去了解他,希望和他沟通。人活在世上,不就是渴望与人沟通吗?你在沟通的同时既帮助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你得给我一个做掉酒窝的理由“
  许多人戏称,王志让他们相信主持人的自信与成功可以不依靠长相。一位网友说,“我觉得他的眼睛特‘贼’,好像一肚子主意正在盘算。还有酒窝,让人觉得特别迷人。”
    当我们问到这个酒窝的“秘密”,王志坦率地说,“爹妈给的。左边的酒窝小时候受过伤,所以不明显了。我刚开始上镜还挺在意的,到底是有酒窝的好看,还是没酒窝的一侧顺眼,后来发现哪边都不好看,随便拍吧。”王志哈哈地笑着,“保留酒窝叫顺其自然,让我做掉,你得给我一个做掉的理由。”
    长相上不赢人的王志在28岁以前没想过自己会到中央电视台,尽管中央台有一些他的“哥们”可以帮忙推荐。“如果让我做新闻,我就不来了,因为我在湖南台也做新闻,工作是一样的。得知自己要做主持人,我问了一句,你们有没有搞错,我从来都没有主持过。他们说,我们对主持人的要求不一样了,我说那就试试吧。”
    谁也没想到,当时还有些愣头愣脑的小伙儿刚刚接触一年多主持人的行当,便在“金士明杯”主持人大赛拿了新闻类金奖。
    “接到参赛通知时,我当时还挺美,伯乐终于发现千里马了,最后一问,才知道没人去。比我名气大的说,丢不起人,比没了怎么办。比我年纪大的人更不愿意去。人家一想,你是研究生毕业,肯定有一套,年龄也不大,名气也不大,没什么可丢的。我想,大不了出回丑,去就去吧。”
    提起这个奖项,王志很谦虚,“当时把这个奖给我,我觉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基于《东方时空》这个平台。《东方时空》那时候在大江南北火得很,如日中天,评论部的事业也是蒸蒸日上,这个票如果不给评论部的人给谁呢?……”
    十几年过去了,回过头看自己走过的路,王志颇有感触,“越来越喜欢这个工作,越来越愿意干这行。过去有句话‘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十几年的经历,说明行没有入错,我还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热情。”
    与王志谈话,没有看他的节目过瘾。尽管王志在记者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素质上表现得非常充分,但他也很倔,不轻易与别人分享他的故事,关于面对生活的态度、儿时的回忆、难忘的瞬间,无论怎么“逼问” ,他都以憨厚的笑容、可爱的酒窝来搪塞。
    采访完毕,感觉王志还是个谜。  
  (北京)康郡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上一条:超越“倒金字塔”
下一条:娱乐报道难以承受之轻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往  事
  青 未 了
  健    康
  法  鉴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