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青年记者 -> 青年记者2003年第六期 

 

娱乐报道难以承受之轻

2003-06-10 14:37:45 

    从2002年12 月20日起,电影《英雄》在全国公映。该片从筹划、拍摄一直到公映,都是媒体关注的焦点,赞扬与质疑之声不绝于耳。电影《英雄》的诞生,暴露了《英雄》的“媒体病”症结是还没有找到如何更好地同媒体打交道的方式,同时也给受众这样的一种感觉:中国媒体精力过剩,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因而常常导致媒体的角色错位。
  一、 媒体报道的焦点所在
    反观媒体对电影《英雄》的报道,我们会发现,除了少数媒体能够比较理性地报道由电影《英雄》而引起的文化现象外,大多数媒体将文娱新闻纯娱乐化,在追求所谓的“卖点”中迷失了自我,丧失了传媒的新闻品格。我们首先来看看媒体报道的焦点所在:《英雄》乃模仿之作;《英雄》乃“视听的盛宴,内容的贫血”;《英雄》一直在“作秀”;获奖情结。  
  二、媒体报道的问题所在
    1、 未看先评,在电影《英雄》公映之前积极地泼脏水。
    2、 传媒角色错位。
    媒体对电影《英雄》的报道,表明中国娱乐媒体的兴盛却不成熟。记者在报道中成为“媒体英雄”--既可以采访也可以做影评专家,还可以协助发行方作好宣传工作,正是由于传媒的角色错位,导致了对电影《英雄》的报道形形色色,惟一省却的是真正的影评,惟一缺失的是视角独特并且富于理性的新闻报道。
    3、 新闻报道或评论,大多数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
    媒体一方面无休止地炒作报道《英雄》(当然这也是新闻卖点之一),另一方面又在无形中心甘情愿地充当电影的“炒作中心”。反思媒体对《英雄》的报道,我们会再次发现某些媒体的“流行病”:文化新闻娱乐化、媚俗化。娱乐当然也是某些文化新闻的一大因子,但是南方某日报将一张电影的海报刊于版面并且配上“章子怡、梁朝伟床上激情”,这无论如何令人费解。
    4、 媒体过分炒作给人以“先捧后杀”的印象。
   《英雄》公映前,媒体是一个劲儿地聒噪,极大地调动受众的热情,激发强烈的观看期待感。而在电影公映后,媒体又涌现出一片倒张艺谋、骂《英雄》之声。媒体的报道令观众一头雾水。“先捧后杀”,这样具有惯性的娱乐报道是没有生命力的,这样的媒体也会被受众所抛弃。
    5、“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月亮圆”的心态在作怪。
    对于《英雄》的营销战略和宣传攻势,好莱坞就是这么做的,为什么我们可以接受《泰坦尼克》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策划”却不能接受《英雄》的“作秀”。
  三、 文化娱乐新闻该怎么报道
    1、在引入娱乐因子的同时构筑较高的文化品位,将开放与兼容的精神贯穿于文化娱乐新闻的报道过程之中。
    受众不会为了追求思想而去读那些偏重娱乐因素的文娱报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媒介在报道娱乐新闻时可以没有思想。反映评价客观现实是新闻媒介的天职。读者的品质、趣味、鉴赏能力千差万别,如果媒介与读者总是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这样的文娱报道迟早会被读者扔进垃圾箱。
    2、文娱新闻的报道应该有一种文化传播意识。
    当今中国,电影这种世界性的媒介并没有成为我们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这种现象除了电影本身质量、文化传统的差异之外,媒体的责任也令人深思。
   《中国青年报》2002年12月19日第6版《请注意,中国人要来了!》一文可称得上典范之作。这篇国际随笔立足中国本土,运用全球化视角和联系的思维对电影《英雄》即将公映纵横捭阖地分析,是文娱报道与评论中不可多得的佳作。该文从一位朋友观看《英雄》的首映式的评价谈起,想到“《英雄》和姚明昭示着一个共通之处:中国正以被接受的方式走进美国人的生活”。并由此论及“现代国家关系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就是文化和宗教上的融合与认同。这一点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愈发明显”,最后指出两国间“精英界之间的交流只是两国文化交流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美国缺乏对中国文化的认同的根基--美国大众对中国的了解,而后者在美国政治结构的运行中尤其重要。”像这种对文化娱乐现象客观、理性的分析和评论,令人拍案叫绝!
  3、热点娱乐新闻的冷眼旁观、放眼长视,体现一种客观、理性的精神。
    有关电影《英雄》的话题贯穿于媒体的文娱报道之中。《中国新闻出版报》在2002年12月16日第二版《谁与争锋--对<英雄>音像版权拍卖纪录的思考》一文中,体现了对热点文娱新闻的理性思考:一是版权的竞拍“是版权竞争也是品牌角逐”;二是“拍卖是对盗版的再次宣战”,即“这不仅仅是一次国内电影制品商业模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拍卖活动是一次对盗版音像市场的宣战”,同时“也说明了版权意识已在音像界深入人心”。
    4、记者的报道观念也应该随着中国一道“入世”,多一点全球视野,多一些民族责任感。
    由娱乐新闻所引发的新闻报道,以及观众对此的关注,其实已经构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对于某种文化现象的探讨,的确应该有一种多元、开放与兼容的精神。但这并不是说媒体和记者就可以囿于偏见、一味炒作或坐井观天式海侃神聊,忘却了媒体自己信息披露、舆论引导的职责。就对类似于电影《英雄》的文娱报道而言,笔者认为,媒体除了娱乐本身的报道之外,还可以作些富有文化品位、带有某种经典意义的报道:
  (1)娱乐新闻的适度文化视角。
  对于一部电影的新闻处理,纯娱乐新闻往往会关注票房、票价、影星、观众的心理以及反馈等娱乐因子。娱乐新闻的深度文化视角既可以进行专业的评判、历史的反思、趋势的预测,同时还可以将影视文化产业置身于全球化的背景之中予以报道,体现一个负责任的媒体客观、理性的精神。目前,这是文娱新闻的盲区。
    (2)对文娱新闻的报道,记者应该有关注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前途的心态。
    虽然中国已经“入世”,但我们许多记者在观念上尤其是在新闻报道理念上还游离于“入世”之外。反映在版面或时段上则是纯娱乐性新闻挤占文化新闻的生存空间。这对于读者而言,一方面使得读者兴趣和关注点越来越窄,越来越肤浅;另一方面,许多有价值的文化信息和文化趋向无法进入媒体视野而最终被忽略。
    (3)娱乐报道要有民族责任感和理性精神。
   《英雄》角逐奥斯卡只不过是商业行为,与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扯不上多大关系。但一些媒体的报道中体现出的对民族影视文化产业的忧患意识与关涉意识是媒体民族责任感与理性精神的体现,值得肯定。
    5、努力发掘娱乐新闻中的经典意义,力避新闻娱乐化、边缘化,增强新闻的深度与厚度。
    如果文化娱乐新闻缺少必要的深度,对于由文娱现象所引起的文化现象的分析过于简单,缺少连续性的或历时性的观察和深入的探讨,对新闻事件的切入点与着眼点就会肤浅。媒体的报道“拿来主义”手法、“人云亦云”的特点也会在历时性的新闻报道中凸现。在最近几届的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在获奖的几百件作品中,无论是报纸,还是广播电视,鲜有关于娱乐报道的稿子获奖。这并不是说娱乐报道不能登上大雅之堂,只是娱乐报道本身存在着自己的误区。生活需要娱乐,受众也需要娱乐报道,娱乐报道只要走出误区,一定能给受众带来期待已久的清新空气。
    媒体对电影《英雄》的全程报道再一次警示了传媒工作者:文化娱乐新闻就没有经典意义吗?
  (武汉)郭小平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上一条:实力派主持人王志
下一条:经济专刊的运作发展空间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往  事
  青 未 了
  健    康
  法  鉴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