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青年记者 -> 青年记者2003年第六期 

 

从抗“非典”报道看媒体文明

2003-06-10 14:38:12 

  新闻媒体不怕“多事”,事越多,媒体发挥的机会就多。当然发挥的机会也是考验的机会。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让人有点措手不及。非典在考验着每个人,也考验着媒体的文明。
  人文关怀的全方位体现
  疫情关乎千家万户,受众对疫情的关注达到空前程度,只要跟疫情有关的信息,都成了新闻。于是,最贴近受众的日记、书信、漫画、药方等都走上了版面。媒体惟受众所需是需,全方位体现出人文关怀,给惊魂未定的受众传递了温暖的信息。
  4月15日,《人民日报》以一个整版篇幅,刊登了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长张积慧的《护士日记:对抗非典难忘那46个日日夜夜》,引起强烈反响。《济南时报》、《北京青年报》等好多报纸相继也推出医生、护士、兵员、隔离区人员的日记专栏。新闻媒体达到了面对非典“隔离”不“隔情”的宣传效果。
  《中国青年报》自4月中旬起,几乎天天都有一封感人的信件登在显著位置。4月23日,头版头条就是一位北大学生的来信《请为我的父母祈祷》,文中写的是这位学生的父母即将开赴非典前线,父母对孩子的嘱咐,孩子对父母的担心,均写得催人泪下。
  还有,漫画也上了头版,《大众日报》连续几期在头版刊登预防非典的漫画,通俗易懂的介绍,受到读者的好评。而《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推出“非常文本”栏目,其中有一期把一个6岁小孩写给医生妈妈的信的影印件刊登出来,歪歪扭扭的字迹,透着一股稚气。这“非常文本”给读者以非常感受。
    无论是书信、日记,还是漫画,都体现着对人的一种贴己的关怀。笔者发现,在众多新闻稿件里多的是“我”和“你”、“您”等代词,没有了命令式的训词,没有了冷冰冰的、硬邦邦的缺乏温度的语言。日记、书信本是私人化的传递和记录载体,但在非常时期,公之于众,说服力不可低估。
  体现澄澈的历史理性
  病魔的肆虐是场悲剧,但从历史理性角度看,这是人类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必然,是一种无法躲避的历史成本。历史理性要求忠于历史,忠于事实,贯彻历史的辩证法思维。今天的新闻,也就是明天的历史。新闻媒体,面对着疫情的蔓延,面对着死亡,面对着民众的惶恐,心里自然不是滋味,但是,眼光仅仅局限于眼前的这些现象是不够的。还应该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看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看到病魔必将被人类战胜的历史规律。在媒体的具体操作层面,就特别需要澄澈的历史理性。
  《中国青年报》开设的栏目名冷静而清醒:“非典时期的怕和爱”。充分体现了尊重生命的精神。说爱是容易的,但人们往往羞于说“怕”,我们崇尚的是“天不怕,地不怕”,不怕权威,不怕“牺牲”,不怕一切。但种种不怕,事实上忽略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只有承认“怕”,才能更清醒地意识到生命的珍贵。承认“怕”,说明人们开始习惯于真实,习惯于面对真相作出理性的抉择,承担个体的责任;而媒体的这种“坦诚”,将使民众对媒体和政府产生越来越强的亲近和信任感。
  另外,各媒体推出的由非典引出的话题,也一时成为媒体的一大景观。比如,围绕对非典的处理方式讨论国民性问题,围绕非典引起的民众的恐慌到对快速反应机制的建立的反思等等。
  凸显英雄闪光的“刹那”
  按习惯思维,英雄都是形象高大,志向高远,非凡人所能及。而新闻媒体报道时,也往往把英雄写得“高”、“大”、“全”,写得不食人间烟火。总之,不把英雄写得让读者讨厌,不罢笔。笔者看到过这样的报道:有个人看到小学生落水,他立即跳下去救,记者问他,你跳下去的“一刹那”想什么?那人非常生气地说,我什么也没想,也来不及想。其实这个人最闪光的事实就是跳下去的“一刹那”,而我们的记者往往要询问在“一刹那”之前他的心理活动,然后堆砌好多豪言壮语。
  非典战场也产生了当代的英雄,有的已经长眠,有的还在战斗。我发现,在报道这些英雄的作品中,对“一刹那”的关注明显加强。英雄其实就是普通人,也许他那一刹那的抉择,使他成为不一般的人。记者正视了英雄的平凡的一面,比如,按习惯思维,英雄是什么也不怕的,意志如钢铁。而如今的记者不这样表述。比如,在中央台的“面对面”栏目中,记者王志对抗非典英雄钟南山的采访,就没有回避“怕”的主题。王志问:“这个病你们怕不怕?”钟南山说:“怕,当然怕。”他顿了顿,说,“但我们像战场上的扫雷班,你不扫雷,谁去扫?总得有人去扫吧。”一刹那间,扑上去,就是英雄壮举。《羊城晚报》刊发的歌颂在非典战场上牺牲的叶欣的通讯中,也没有回避英雄的“柔弱”,她临终前的留言是:“我实在顶不住,要上呼吸机了。”这些普通的话语更能看出英雄的凡人情怀。
    真英雄,有软弱,有迟疑,有彷徨,有惧怕,但在病人来时心中的“一刹那”的选择,使自己扑了上去。说不怕是假,不退缩是真。我们的传媒有什么理由不去关注这“一刹那”呢!  (济南)逄春阶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上一条:非典报道的人情味与非理性
下一条:超越“倒金字塔”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往  事
  青 未 了
  健    康
  法  鉴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