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青年记者 -> 青年记者2004年第八期 

 

当前报刊时评的三大“硬伤”
周英杰
2004-08-12 11:04:35 

  时评是近来报刊上的一种当红文体。与以往评论稿件在版面上往往流为“花边文学”、“框框文学”,成为一种用楷体字排版的纯粹点缀品不同,现今时评的地位可谓如日中天。不少有实力的报纸甚至不惜拿出整个版面,推出“天天时评”,使时评实实在在地成了报纸的一大卖点。
  但是,综观现在各种报刊的时评作品,我们也注意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这些现象倘不加以重视并采取措施改善的话,则很有可能影响到时评这种活泼生动、很受欢迎的文体的命运,使它转入由盛而衰的尴尬境地。
  具体来说,当前报刊的时评普遍存在着“三大硬伤”:
  过分偏爱“昨日时评”,一味强调时评的时效性,而忽略了时评最重要的品质——思想性,把本来应该是富有很强的穿透力、深刻的思想性的时评,搞成了“快餐式”的貌似深刻、实则浅薄、隔靴搔痒式的应景文章。
  现在的许多报纸,特别是一些大报的时评版面都比较偏爱“昨日时评”。所谓“昨日时评”,就是报纸所发表的时评作品都是针对昨天各个报纸所刊发的新闻事件的评论。流风所及,一些报纸甚至对“昨日时评”以外的时评作品一律亮出红灯,非“昨日时评”不登。
  应当肯定的是,报纸强调“昨日时评”,是有其正面的意义的。“昨日时评”最大的特点就是时效性强,很能体现报纸作为新闻纸的特点,使读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新闻事件的评论。但是,时评虽然是新闻作品的一个分支,但它毕竟不是新闻报道,其最重要的品质并不是时效性,而是其深刻的思想性。这两者从本质上看,乃是一对矛盾,对于一个有评论价值的新闻事件,往往只有先沉淀一段时间,才能形成真知灼见,写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时评作品。正所谓“萝卜快了不洗泥”,一味强调时评的时效性特点,要求作者在读到当天的新闻之后马上赶写时评,往往上午写成“急就章”,下午4点以前就通过电子邮件传到各个报社,这样搞出来的时评很可能只是一些浮光掠影的泛泛之论,难有真正的思想。因此,一味强调时评的时效性,非“昨日时评”不刊登,很大程度上会导致时评质量的全面下降。
  实际上,在这个方面有鲁迅先生的例子可资说明。我们常说鲁迅先生是杂文家,其实,通读鲁迅先生的杂文全集,可以知道先生也是当时的一位著名的时评家。先生在《申报·自由谈》和《中华日报·动向》等报刊上发表的很多文章,按照今天的眼光来看,都是实实在在的时评。但是,即使是像先生这样一位才情卓著的大家,他在写作时评时也是极为慎重和讲究的。我们看到,先生虽然有时一天创作两篇时评,但却很少就当天刊登的新闻事件发表评论。
  研究鲁迅先生的所有时评作品,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不具体指明新闻的出处和发表时间的作品,只是在开头大略指明“新近报上说”、“据报上说”,等等。这类文章占了其时评作品的大多数,像1933年5月9日发表于《申报·自由谈》、后收入《伪自由书》的《不负责任的坦克》就是一例。二是点明新闻的出处和发表的具体时间,但是很少有当天即写作的例子,一般情况都是在新闻刊登过后两三天、甚至两三个月以后才开始写作。像写作于1933年6月8日、发表在同年6月11日《申报·自由谈》、后收入《准风月谈》里的《推》一文即是明证。以先生的大才,大量写作“当日时评”(发表出来就是现在的“昨日时评”),应当是不成问题的,但是他在绝大多数时候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有意让新闻事件在头脑里停留一段时间,经过充分的思考以后,才动笔写作,形成文字。这从一个方面体现出了先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文风。当今中国的时评家们谁敢说其才情和成就已经超过鲁迅了呢?恐怕没有。但是,就是这样一些人却在拼命地迎合报刊编辑的口味,拼命地制造“昨日时评”。这种不求甚解、仓促为文的作风,必然助长时评界粗制滥造的风气,降低评论作品在公众中的信誉,最后使时评自绝于广大的读者。
  盲目迷信“名家路线”,把作者队伍局限在了全国屈指可数的那么二十多个作者的身上,使全国的大小报章成了这些固定作者的“自留地”,给人以千篇一律的感觉。
  只要浏览一下当今全国报纸、刊物的时评版面,很容易看到经常出现的二十多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是为报刊言论界的“明星”。这些“明星”的作品遍布于大江南北大小报刊的时评版面,成了时评作品的“专业批发户”,让全国的报刊出现了“舆论一律”的苗头。
  固然,这些“明星”的作品往往都是非常不错的,其中不乏有真知灼见的精品。但是,即使这样,全国大小报纸的时评版面被少数人所垄断起来,成了少数人的“专栏”,是不是有点太单调了呢?据了解,现在写时评的人实际上很多,但是大多数都属于无名之辈,尽管这些人也时有精彩的评论,但是根本入不得一些编辑的法眼,他们的眼里只有一些“明星”的名字,只认他们的作品,因此,即使是对于同一事件的评论,这些名家的言论根本上“卑之无甚高论”,但最后还是这些“明星”的作品见报,无名作者靠边站。
  其实,从时评的性质来看,最要不得的就是像现在这样的被少数人垄断话语权、只有他们的言论频频出现的局面。时评界最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有各种观点毕现,才能体现出时评的力量,发挥其明辨是非的力量,才能使真理脱颖而出,起到正确地引导受众的作用。所以,当前这种只有屈屈“二十多条汉子”垄断全国报章时评界的局面必须得到及时的纠正。对于各个报刊的时评编辑来说,似乎更应该把目光投向更多的无名的新作者,着力培养新作者,而不要把本来应该属于自由讨论、自由争鸣的公共园地变成少数人的“私人花园”,这样才能使时评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少数时评版编辑依靠自身掌握的版面资源,以稿谋私,在全国的时评版面之间互换稿件,交互发表,以单纯赚取稿费为目的,占用宝贵的版面资源,把代表公共言论阵地的时评版当成了彼此牟利的工具。
  当前,时评版面的编辑互相发稿、甚至公然自写自发,以赚取稿费的现象,十分普遍,必须引起时评界的注意。
  必须承认的一点是,很多报刊的时评版和时评栏目的编辑本身的确是优秀的时评作者。但是,这些编辑再优秀,经常性地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发表其他报纸时评编辑的作品,同时经常性地在这个编辑的势力范围内发表自己的作品,也有点不那么正常吧?
  更何况,许多时评编辑的所谓“大作”,质量并不那么过硬,很多情况下,文章的论点并非出自他们自己的头脑,而是直接来自于投稿者的稿件。这些人深知,思想是没有专利的,因此,往往在收到作者的稿件之后,窃取作者的思想,然后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合而成新的稿件,这样就轻而易举地把别人的成果变成了自己的“孩子”。类似这样的龌龊行为虽然够不上侵权,但其实是严重违背编辑的职业道德的,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作为平面媒体与立体传媒竞争的一大利器和深受广大受众欢迎的一种文体,时评无疑应当引起报刊同仁的高度重视。但是,要想使时评真正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起到激浊扬清、引导舆论的作用,必须对当前时评界出现的上述问题加以重视,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纠正,以确保这种文体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 ○
(作者单位:烟台日报社)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上一条:时评何以成“时骚”?
下一条:最近遇到的时评怪现象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往  事
  青 未 了
  健    康
  法  鉴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