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青年记者 -> 青年记者2004年第八期 

 

找到自己的读者
闫琦
2004-08-12 11:32:56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媒体过的是神仙般的日子,上有拨款,下有大量的公款订阅,不问读者需求,也不愁没人买账。市场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的大潮一冲,突然发现,出版市场变得难以驾驭起来。最显著的变化发生在读者身上,选择性加大、公款订阅减少导致个人阅读消费增长后的阅读挑剔增长。
  记得德国贝塔斯曼和伯尔达出版集团的大佬们都表达过这样的遗憾:由于上帝的限制,德意志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很难传遍世界,只能为不足1亿的德语人口欣赏。为此,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中国出版发行市场大门微启之初,他们就毫不犹豫地抢滩登陆,率先以自己的方式在中国留下印记,冲的就是中国12亿人口。几年下来,大佬们对中国的认识有了深度,原来自然人口和阅读人口的数字在中国相差甚远,这导致商业成功的果子他们近期还摘不到。但不可否认,他们抓住了不少中国读者,毕竟交流和被服务的快感是我们过去不曾有过的。
  中国现有杂志9000多种,报纸2100多种。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么多的出版物意味着什么?在天天有新杂志面世、电视和网络空前影响人们信息接受方式的今天,竞争不仅仅是几个同类的拼杀,更是所有传播方式,所有出版物之间的眼球争夺战,一个开始重视读者、自觉寻找读者的时代正在到来。于是,市民报以实用物品、时尚生活类杂志以小礼品吸引读者,那么,有文化传统的杂志该怎么办呢?
  1926年,邹韬奋接办《生活周刊》时言及办刊目的:“每星期乘读者在星期日上午的闲暇,代邀几位好友聚拢来谈谈,没有拘束,避免呆板,力求轻松生动简练雅洁而饶有趣味”,以“供应特殊时代的特殊需要的精神食粮”。当市场化最初的尝试者度过创业期,气定神闲地再做发展谋划时,最想要的还是品质。于是,借鉴韬奋先生的主张,把那种纸上的神交活化,让具有时代影响力的人跟读者共聚一堂,共叙对于时代纷繁事物的见解就成了我们新的追求。这样,从2003年起,“三联有约”系列做客活动出现在一些重要城市里,商界精英刘永行、张朝阳、潘石屹,胡润,学者袁钢明、林凌,专家张锦秋、韩骥,艺术家刘欢、邹静之、王振潜、马军镶、陈逸飞,文化名人魏明伦、贾平凹,名主持杨锦麟、周瑛琦、袁鸣,都有过与三联读者相聚的美好记忆。
  当嘉宾侃侃而谈,二三百读者屏气凝神倾听之刻,当主编放低姿态,不是告诉你该看什么,而是问你想看什么的时候,读者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而我们也找到了自己的读者。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上一条:
下一条:时评的是与不是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往  事
  青 未 了
  健    康
  法  鉴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