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地市级党报,报道好市委市政府的会议,宣传好会议精神,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要求,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对此没有任何价钱可讲。但是,会议报道必须让读者爱读,这既是贯彻“三个贴近”的要求,也是增强会议宣传效果的需要。 反思一下,读者为什么对过去的某些会议报道存在厌读情绪呢?在我看来,主要原因是这些会议报道存在“四有余、四不足”: 一是程序性有余,贴近性不足。有的会议报道过于注重会议程序的报道,谁出席,谁主持,谁讲话等等,一应俱全,而群众关心的新闻往往被淹没在繁杂的会议程序之中。二是综合性有余,典型性不足。会议上表扬的那些新鲜感人的典型的人和事,多被笼而统之的概括性叙述所代替三是一般性有余,针对性不足。会议提出的针对性很强的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办法,被覆盖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般性套路之下。四是严肃性有余,趣味性不足。会议报道板着面孔,好像不如此不足以显示其权威性。 怎样才能使会议报道让读者爱读呢?对症下药,须在报道的方式方法上大胆进行创新,突出会议报道的新闻性、典型性、针对性和趣味性。 一一贴近性。把会议中群众应知欲知的东西报出来,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是会议报道的中心任务。必须把群众应知欲知作为筛选会议新闻的一把尺子。应知,是应该让群众知道,欲知,是人民群众希望知道、愿意知道。如果某些会议没有这样的内容,可以不作报道。有的会议新鲜的内容比较多,发一则消息不够,可以作系列报道,能够引起读者反响的内容,也可以作跟踪报道。承担会议报道任务的记者,要善于贴近群众找新闻。对此,党报应吸取那些优秀的都市报的经验。譬如《北京青年报》作的两会报道,老百姓就很愿意看。它把法院院长的报告,挑出新闻来报,冠以“让老百姓打得起官司”这样的标题;对检察长的报告,也是挑出新闻,标题是“让贪官无处藏身”,这样抛开程序报会议,贴近群众找新闻,读者反映很好。 一一典型性。一次会议可能有多项内容,如果面面俱到地报道,势必会冲淡主题。为增强会议报道的典型性,要求记者编辑,一是面对较多的会议内容,选择其中最重要的问题集中报道。二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给会议消息穿靴戴帽。三是以典型深化主题,如果是经验交流会,就把最典型的经验展开报道,其社会效果远比单发个综合性会议消息好得多。2003年5月24日泰安市委召开会议研究民族经济发展问题,《泰安日报》提前介入,对带头发展民族经济的先模人物一一泰山区东孙村党支部书记米培莲进行采访,写出了长篇通讯《火红的帅旗》,与会议消息同时刊发, 引起很大反响,此后山东省民委也在东孙村召开现场会,推广米培莲带领回民群众治穷致富的经验。 一一针对性。射箭要瞄靶心,报道要看读者,这就要联系实际,选准角度,增强针对性。譬如报道表彰奖励民营经济大户的会议,就可以选择多种角度,①针对一部分人怕冒风险的思想实际,选择民营大户敢闯敢冒、勇于当大老板、做大贡献的角度进行报道;②针对一部分人不愿实干苦干,只想坐享其成的心理,选择民营大户艰苦创业,用辛勤的汗水凝结成财富的角度进行报道;③针对一部分人想创业没门路的实际,选择民营大户如何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根据自身条件和周围环境寻求商机的角度进行报道;④针对一部分人暗下决心,跃跃欲试想赶上或超过民营大户的思想实际,选择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鼓励支持这种行为的角度进行报道。如果在一个局部的范围内各种思想都有,就要针对比重最大,最影响大局的方面去选择报道角度。 一一趣味性。从新闻价值规律来看,新闻报道的趣味性是实现新闻价值的重要因素。会议报道的趣味性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报道内容进行精选。要以群众视角对会议内容进行科学判断和精心选择,将受众最关心、最感兴趣的内容报道出来。二是对报道形式大胆创新。会议报道的内容再好,讲牲“轴核心刚弘 如果从形式上吸引不了读者,那也达不到宣传报道目的。为此记者必须在报道形式和表达方法上大胆创新,使会议新闻能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在实践中,可以考虑从这样几个方面探索:拨开程序,寻找亮点。不要被繁杂的会议程序所障目,要善于从中发现和抓住新闻事实;小处切入,深处开掘。如/木众日海报道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时,抓住韩寓群省长讲的“多说OK、少说NO”这句话,进行深入开掘,讲出了部门服务的必要性、迫切性,打破了陈旧的会议报道套路, 令人耳目一新;化整为零,以小促活。在报道重大会议时,在形式上别出心裁是很难的,但可以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把大报告拆开,根据基本精神重新概括,另拟标题来发。春节后我们对泰安市人代会、政协会的报道就采取了这种方法,把政府工作报告和决议进行概括,做成解读来发。这样文章小了,版面活了,可读性强了,受到读者欢迎。4文体多样,不拘一格。按照会议内容,采用消息、评论、特写等多种文体报道,适合发什么发什么。 (作者是《泰安日报》总编辑)
|
|
|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