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可读性要研究读者需求
报纸是办给广大读者看的,没有读者,就起不到宣传作用。要想赢得更多的读者,办报人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要围绕可读性做文章。只有讲究可读性,增强吸引力,才能使报纸的质量得到提升。 宣传要符合宣传对象(读者、听众等)需要,这是马克思主义宣传学的一条基本原则。把读者需要看成是某种异己的东西,以为一提起读者需要,仿佛就是要冲淡党性原则、削弱新闻的指导性思想性和舆论导向作用、降低党报的格调,这是严重的误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宣传要符合群众的需要有过很多论述。毛泽东这样写道:“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这是讲宣传内容要符合群众的需要。宣传方式要符合群众需要,毛泽东讲得更多。他所宣布的党八股八大罪状的前四条:“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的放矢,不看对象”;“语言无味,像个瘪三”;其中心就是宣传方式严重脱离了宣传对象的需要。 重视读者需要,就要研究读者需要。适应读者需要是为了使读者能接受我的报纸,使报纸发挥应有的宣传效果。那读者的需求是什么呢? 追求有效传播。现在是“信息为王”的时代。各种通信手段的发展应用,各种媒体的比拼越来越激烈,都在向党报提出要求,报纸要扩大影响,就必须追求信息的有效传播。而有效传播往往表现为信息结构与读者需求的契合。 贴近读者。贴近读者办报,贴近群众引导,最能赢得读者,最能打动群众,最能引起社会的共鸣。党报的贴近性从何而来?并不是拼几条读者爱看的消息,将天下“坏事”、“丑闻”一网打尽,刺激读者感官,就是贴近了。党报的贴近性,应该建立在编辑部对不同类型读者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建立在编辑、记者对当时所处时代的判断和把握上;建立在广大读者的共同呼声、共同意愿、共同利益、共有兴趣上。这些是党报贴近性不可或缺的元素。 少一些说教,多一些实用知识。现在的纸质媒体已经由单纯的新闻纸向实用纸转变,众多服务性、生活性、实用性的报纸诞生,丰富、指导着人们的生活,如《消费导刊》、《精品购物指南》等,都是满足了人们的实用要求而快速崛起的。
消除办报中误区
图片盲目求大求多。有的编辑为了提高报纸的视觉冲击力,版面上照片发得多、发得大,不管照片的新闻价值如何,构图是否合理,画面是否有美感,一律都发得很大。其实,过大或过小都会给人以比例失调之感。 片面追求稿件本土化。 新闻接近性原则,并不仅仅指新闻的地方性,更主要的是新闻和读者需求、利益的接近性,看看这个新闻是不是能引起读者的注意,能不能在可读性或服务性方面满足读者的需求。受众关心的是这个新闻稿件是不是可读,和自己有无关系,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想不想知道,而并不是这个稿子是不是本报记者写的。 新闻内容的趋同化。报纸的趋同化使编辑记者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无所适从,也使得读者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小,在许多媒体,无论是编辑还是记者,在对新闻价值进行判断时,往往有意无意地以同区域内其他同类媒体作为参照,别的报纸发的稿件,如果我们没发,那就算漏稿,别人发了头条的稿件,如果我们发到别的位置,那就是处理不当。 千报一面既是读者所不愿看到的,也是报纸竞争所不允许的。报纸的编辑应当做好综合编辑工作,特别是在在版面少的情况下,要加大信息量,就要把新华社的信息综合一下,达到“群发”的目的。 忽视版式设计。在许多人眼里,美编可有可无,美术设计更是无关痛痒,只要有了好稿件,不愁没人看,编辑只需把稿件糊到版面上就行。其实这是一种偏见。报纸编排与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报纸在市场竞争中的强弱。在报纸版面越来越多,由读报时代进入翻报时代以后,版面设计的终极目的就是要以方便读者、吸引读者为版面设计的出发点,实现版面表现的立体化。
怎样实现新闻的有效传播
要使报纸的新闻达到有效传播,提高党报的可读性,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加大有效信息量。读者渴求含有新鲜信息的新闻稿件,我们就是要提供这样的信息,少登那些工作性、总结式等似曾相识的宣传稿。 其次,要转变报道视角。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多侧面的。党报要走近读者,报道视角就一定要贴近读者需求,要从领导视角转到平民视角上来。从老百姓的角度去观察问题,解读政策,读者就会欣然接受。 第三,要抢抓新闻时效。在媒体竞争激烈的年代,晚报、都市报行动快捷,电视形象画面独领风骚,网络媒体先声夺人,受众了解新闻可以有多种选择。 党报要走近读者,报道时机上就要从“慢三拍”转向抢时效。尤其是重大新闻、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时,报道的第一时间非常重要。党报如能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性新闻,就能贴近读者的心。假如进而增加正面报道的量,再提供一些必要的背景和的内情,不仅有利于消除一时流传的各种猜测,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增强党报的权威性,提高党报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 第四,增强新闻的有效传播要力促问题的解决。新闻传播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沟通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联系,为稳定社会、稳定大局服务。这就不能不直面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要及时回答读者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并通过舆论的引导作用,促成实际问题的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