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丑陋的时评圈”的看法,我是同意的。至少在中国时评发展的现阶段,时评充满着一种为名气而写作的虚伪色彩、一种为稿费而进入时评界的铜臭色彩。正因为这些客观问题的存在,时评成了一个圈子内的时评,成了不疼不痒的时评,成了吹毛求疵的时评,成了争名夺利甚至不乏侮骂声的时评。
这种现象令人叹惋。
很多关心时评发展的朋友对此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但我以为,目前我们缺少对于最根本问题的清醒分析。这个问题便是:时评为什么?
时评到底是为了什么?媒体为什么纷纷上马时评版?这是个说起来简单但实际很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搞不清楚,时评界的所有问题都无法解决。
评论是观点,时评是新闻观点。新闻观点的效用在于影响社会,提高媒体的影响力。在几乎所有媒体都打出主流化旗号的今天,新闻观点就成了媒体主流化的工具。于是,时评版的推出成了大江南北各媒体的选择。
但是,实事求是地讲,一些媒体在推出时评版的时候并没有搞清楚为什么要上时评版,甚至在上马一两年之后,仍然没有搞清楚为什么要做时评。所以,我以为,时评圈的问题首先是媒体的问题,没有媒体的怪圈也就不存在时评的怪圈。现在,我们在过多地指责时评队伍的不足,把所有的宝都押在时评队伍身上。但我的劝告是,永远不要对时评作者抱有什么幻想,真正需要反思的是媒体自身。
对此,我提两个观点。
媒体不必跟风上时评。
>
媒体与媒体不同,这些不同体现在很多方面,如地域的差别、读者层次的差别、媒体追求的差别等。但奇怪的是,尽管存在这么多的不同,但无数家媒体都推出了时评。这本身就是一个很不正常甚至有点滑稽的现象,既然战略目标不同,为什么非要选择同一种战略武器?
有些媒体希望自己成为一家提供观点的媒体,于是,它的新闻就会选择深度,它的操作就会设法去影响受众。对于这样的媒体来说,时评是必不可少的,是整个媒体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器官。这样,媒体就会挖空心思去经营时评这块阵地。
但是,有些媒体走的是纯新闻路线,它的自我期待是成为固定地域中受众了解社会信息的必不可少的渠道,它扮演的角色是“信息大王”。对于这样的媒体来说,时评未必是它正确的选择,在一定情况下,甚至会因为时评稿件的生涩、冗长而影响这家媒体在市场上的新闻形象。而且,因为时评并不是这种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并不予以足够重视,所以对时评质量的要求并不苛刻,这就给水平不算太高的一大批作者提供了进入时评界的机会,无形降低了时评的门槛。
重视时评不必非上时评版。
时评版的刊出至少在版面上为时评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但也给一些粗制滥造的稿件制造了钻空子的可能,助长了一些低水平作者乱投稿甚至部分素质不高的作者抄袭文章的不良风气。我以为,专门推出时评版不如在编发相关稿件时直接配发相关评论,尤其对于非观点性的媒体来说,更不必浪费大量的版面做自己并不乐意做的事情。
这样至少会有三点好处。一是可以将更多精力和版面投入到自己最为擅长的新闻策划中去;二是对稿件配发评论的方式更利于向受众传递一家媒体的声音,使新闻与时评更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三是可以迫使低质量的时评稿件和水平不高的时评作者退出时评界,只有那些水平很高、对社会极负责任的写手才有机会收到编辑的约稿信。
总之,所有媒体都要认真地重新思考推出时评的初衷,并根据自己的媒体价值取向重新对时评定位,该退出的果断退出,该改变方式的坚决改变。如此,媒体的时评就会为媒体竞争提供更合适的、更有力的内容支持,同时,也将从根本上使时评圈得到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