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青年记者 -> 青年记者2004年第六期 

 

如何提高社会新闻的竞争力
廖亮
2004-06-16 15:31:05 

  山东电视台的新闻栏目《今日报道》已经走过了10年的历程,10年,是一座辉煌的里程碑,也是一个光辉的起点,作为刚刚参与到这个栏目中的新生代,通过一年来的观察、体验和感悟,对这个栏目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在不断思考着我们如何才能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如何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新闻内容的定位

  由“第一需要”说起。说起内容的定位,我想起了中央台新闻频道的推介语:“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需要”。“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可以理解,它是所有社会新闻追求的目标。当听到“第一需要”的时候,我最初是茫然的。到底什么是“第一需要”?是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还是其他什么?在读《十年》一书的时候,我似乎是找到了答案,“一个栏目对观众而言是成为其收视的必须,还是堕落成可有可无的东西,关键在于它能够为观众提供多少‘急时所需’:解惑信息,现场证据,亲历人物、判断依据,观点交流……” 观众的“急时所需”也许就是所谓的“第一需要”吧。
    《山东新闻联播》为我们提供了全省的发展大背景,让我们了解到全省的改革与发展的动态信息。而社会新闻节目就要关注在这种大背景下的发展变化,给山东的老百姓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实在的变化。同时,这些变化过程中又暴露出了什么亟待解决的问题,给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哪些不便,这些不便最后又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老百姓最关注的,这方面的报道与分析探讨,往往能够抓住大多数观众的心,中央台《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的成功正说明了这一点。可以说,“第一需要”是社会新闻的生命线。
    《今日报道》做的是山东的新闻,抓住山东的观众群有着天然的优势。我们要了解什么是老百姓的“急时所需”。要让观众对山东卫视建立一种信任感,这种信任感的建立需要新闻的平民意识,需要新闻有人文关怀的精神定位。
  媚俗与引导。 电视新闻应该反映大千世界,既要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理,又要揭示新鲜事背后的意义,展示面对突发事件各方面人们的反应,让这些新鲜事和突发事成为带领观众思考问题的新由头。一些电视媒体单纯地以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为出发点做新闻,这样的新闻或许在开始的时候会很火,但时间长了,就很难再有突破,最终可能会引起观众的习以为常和厌倦。单纯的媚俗是不可取的。媒体必须要有引导,要找准切入的角度,既要满足人们求新求变的猎奇心理,又要促人思考,“寓教于乐”,“一粒沙中看世界”,形成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这样的新闻才是有品位的,山东卫视要做有品位的新闻,单纯的现场新闻只能说是节目的一部分,而不应是我们节目的定位追求。观众最终选择的也将是有品位的新闻。

  新闻内容的表达

    新闻内容的定位会影响新闻的表达方式。心里装着观众,记者写出来的稿子才会站在观众的立场上,说观众能够接受并乐意接受的话,让媒体和观众产生一种精神的互动,打破观众与媒体之间的距离感而不是充当某些部门的新闻代言人。
    有人说,新闻是正在发生的历史,一方面,新闻体现着时代的精神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一方面也说明了新闻是鲜活的。特别是电视新闻,它的长处在于展现现场、事件,表现事件的发展过程,在片子中应该大量地采用现场效果声、同期声,增加现场效果,充分发挥电视手段的优势。有时一些抽象的信息,只能用空镜来支撑,并不能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力,给观众留不下深刻的印象。电视新闻不能把文件解析一下,再往上贴画面,并用几段同期呆板地把大段解说分开,毕竟电视新闻的长处不在理性的分析,而应该是抓住一个事件,深入这个事件,给观众展现更多的新闻事实,在这些新闻事实的背后,隐藏着记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深入才能产生深度,而不应该是文稿的艰深晦涩。

  新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首先说与各地市台的合作,我们有很多的新闻是由地市台的记者同仁提供的,他们对我们的节目提供了很多的帮助,但是对有效新闻资源的开发和对一些新闻题材特别是突发事件的报道,有时与省台的节目要求有所出入,有时对有些事件的报道不尽如人意。既然为我们的节目供稿,就有必要通过各种形式让他们熟悉我们的节目风格和制作要求,如分批让一些地市台的记者来省台学习,从而加强沟通和合作。
    对于突发事件或其他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应该设立热线电话,联系一些通讯员,为经常固定提供线索的通讯员发通讯员证,加强管理,并设立奖励机制,根据提供的图象资料或线索的新闻价值进行奖励,应该舍得花钱买真正有价值的线索。栏目自身也应该完善快速反应能力,栏目里应配置几部带话筒的应急DV机。

  节目的包装

  节目的内包装。《今日报道》现在的节目质量在全国省级电视台来说,应该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去年栏目获得全国名专栏奖就可以说明这一点,但是在节目的包装上,似乎做得还不够。有时听到某些观众反映,山东台的节目很大气,很正统,但是不够时尚,节目形态不能推陈出新,翻新花样。的确,电视是时尚的,现在人们对视听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要有视觉冲击力,而且要求这种效果是持久的,要不断有新鲜的东西出现在眼前。
    对电视节目来说,大到一个频道,小到一档节目,它的主持人的包装定位,节目形式的设计,每一个标题、标板的出现,以及背景音乐的配制,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整体的规划,从而呈现整齐而又风格明显的效果。不然,节目的质量水平很难再上档次。这方面,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一些做法可以借鉴,如《午夜新闻》的一组简讯配上了轻快的背景音乐,随即便出现了一种快节奏的效果;《文化报道》的片头中蓝色丝带最后环绕“文化”二字顺时针画了一个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圆”的认同;《体育报道》的片头用蓝白色左右一分为  二,体现了体育竞技的对抗性,都体现了自己栏目的特点。
  节目的外包装。既然把《今日报道》放在黄金时段,就应该加强宣传,从本台节目的推介片,到外景广告,甚至在记者小小的名片上,也可以印上节目的播出时间、定位和主旨。现在这方面明显做得还不够。酒香也怕巷子深,只是单方面靠节目质量提高收视率似乎已是不合时宜了。当然光靠包装不求质量更不对,那样的节目是不能够持久吸引观众的。但我们应该重视包装在让受众接受节目时所起的前期作用。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样一档节目,并努力让他们把观看这档节目形成一种习惯。

  对记者的鼓励和培养

  栏目记者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节目的质量,社会新闻记者面对的新闻事件可能更丰富多彩。这样一来,一方面要求他们要有求新求变的创新思维,从多个角度、用更多方式来报道新闻事件,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年龄较轻,要求他们迅速增加经验,提高业务素质。针对这种情况,应该鼓励记者对节目形式和新闻切入点的创新,同时,主任和制片人在审稿的时候,应抓住机会对记者新闻成片的得失尽可能地进行指点评价,而不只是以能够播出为底线。
  另外,要适当提供记者提高业务素质的培训机会。还有一点,一个栏目,应该注意培养整个栏目团结协作的气氛和精神,增强凝聚力,让整个栏目充满创业的活力和动力。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上一条:努力提升地市报的高度
下一条:声音电视评论的生命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往  事
  青 未 了
  健    康
  法  鉴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