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评论节目以关注和探讨广大受众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为内容,以舆论疏导和监督为己任,以新闻评论为旗帜,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切实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认可,起到了其他新闻节目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从新闻评论的本意来说,“评论”是核心,“评论”是生命。而如今有些电视新闻评论,更多地突出了新闻性而忽视了电视评论的存在,从节目本身发挥的作用和起到的效果来说,同样达到了舆论疏导和监督的目的,但细究起来,这还不是真正的电视新闻评论。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一是论点隐匿难寻;二是述多评少;三是只述无评,以叙代议,陷入对事件过程的津津乐道而忘记了兼顾论点的表述,有的只是在当中或结尾蜻蜓点水般地说上一两句“评论”性的话,割裂了新闻与评论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四是就事论事,没有拓展上升到普遍意义的高度,经常把新闻评论作成了透视性新闻报道。有些评论性节目提出“用事实说话”,以此来树立自己的特色,这使其极易落进“以叙代议”的错误之中。 我们可以说,论点、论据、论证是新闻评论的内在基因。只有这些要素齐全、相互作用,所营造的电视新闻评论的肌体才血肉丰满,强健有力,才具备了新闻评论的真正特点。既然是评论节目,就不能脱离说理和论证。 新闻评论有两个最重要的特征,一个是新闻性,另一个是政论性,这两点缺一不可。客观、真实是新闻报道的本质属性。新闻评论也来源于客观事实,但就其写作(或制作)目的而言,是以报道事实为铺垫、为依据,从而对事实进行分析、议论;而这种分析与议论,更多的是从政治方面、思想方面及伦理方面着眼,比一般的新闻报道更具政治性或思想性,因而也更具导向性,这一点,是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最主要的分界线。电视新闻评论亦是如此,它必须以说理为主,通过分析论证,旗帜鲜明地亮观点,因此带有更多的记者、评论者的主观色彩。记者、主持人通过对新闻事实的剖析,揭示事物的本质,阐发正确的观点和立场,启迪和教育观众。 当然,电视媒体的特点又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不可能展开长篇大论的“说理”。那么,如何增强电视新闻评论的评论性或者政论性,把“理”说透,又让观众易于接受呢? 首先,加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制作者的理性思维。电视评论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制作人员的素质。因而,在提出用理性思维促进电视评论走向成熟的话题时,必须强调节目制作者素质的提高。第一要具有超前意识。电视评论,不应满足于就事论事,而应就事论理;不应是新闻报道的再现或拉长,而应是挖微掘隐,举一反三的理性透视。因此,制作人员应具有常人所缺乏的慧眼和敏锐,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努力营造“前卫”效果。第二,要寻求思想观念的裂变。电视评论的发展,应突破旧观念的束缚,开展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深层次的探讨,以在本质上把握新闻事件。英国王妃黛安娜因车祸丧生,全世界的媒介几乎都作了报道,而欧洲的电视传媒更是充分运用了电视评论,特别是当英国数百万人前往黛妃住宅及王宫广场上凭吊,伊丽莎白女王终于作出决定,为黛妃按王宫礼遇举行国葬时,英国一位电视评论员说:“这是一次平民的胜利,是宪章运动以来又一次平民的胜利。”然而,此时一些媒体尚在探讨车祸的起因,以及记者的权利等。相比之下,评论的主题及气势相差甚远。第三,要确立反思的辩证思维。电视评论趋于成熟,必须要有反思。多思考,多分析,多比较,不盲目闻风而动,这是电视评论趋于成熟的表现。 其次,挖掘新闻事件的深度。新闻评论的深刻与否,取决于对事实挖掘的深度。而要对事实挖掘得深,就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抓住问题的要害,事实才有说理的力度。 另外,要充分发挥电视画面语言的评论作用,充分利用画面组接所产生的逻辑力量。作为视听结合的评论,电视评论以典型的画面展示人的思想行为或事物的表现与特征,以连续的画面展现人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成功的画面,不仅可以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且可以产生强烈的感情冲击力。作为视觉符号的另一种形式——图表或文字,由于其形式或语义上的特定内涵,经过视觉的传递与大脑的加工,同样可以转化为有形的内容,也可以转化为抽象的理性思考。所以,在采访过程中注意捕捉富有表现力的画面,在后期制作时注意画面语言的组合方式和多种视觉符号的综合运用,是提高电视新闻评论质量、增强电视新闻评论感染力和说服力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