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青年记者 -> 青年记者2004年第六期 

 

对职务犯罪案件报道的“个性”把握
卫志忠 翁晓泉
2004-06-16 15:38:56 

  随着党和政府反腐败力度的加大,一批批大大小小的腐败分子纷纷落马,伴之而来的是媒体对此类报道的日渐“繁荣”。无论是广播、报刊、电视,还是有着“第四媒体”之称的互联网,职务犯罪案件的报道都占据显要位置和相当比重。笔者长期从事一档纪委与电视台联办的专业栏目的采编工作,曾采制过大量职务犯罪案件的专题节目,在此,就这类报道的“个性”把握谈几点粗浅认识。
      
  共性中找特点

  人们常说的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进行非法活动,或滥用职权,或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破坏国家对职务行为的管理活动,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依照刑法应受到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总称。从实际案例统计来看,绝大多数职务犯罪属故意构成,如贪污罪、受贿罪、徇私舞弊罪、挪用公款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等等。这些罪项占职务犯罪涉案率的80%以上。尽管国家工作人员所犯罪行有着普遍共性,但由于犯罪主体的社会属性导致个体特征的千差万别,这就使得每一起职务犯罪案件、每一个案件当事人都深深地打上“个性”的烙印。只要从业者能本着科学敬业负责的精神,让“个性”彰显,特点突出,采制的新闻报道就会生动而深刻,继而产生引导教化的社会效果。

  “个性”中挖看点

  商家讲究卖点,新闻讲求看点,这里所说的看点其实就是可视(读)性,也就是报道所带给受众的认同感、兴奋点、共鸣等。当然,这种对看点的讲求是以遵循新闻规律为前提的,若在报道中添加许多揣测臆想,纵然看点惹眼,终究难辞败笔。那么,如何把握“个性”,挖掘看点,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广泛占有背景资料。这里所说的背景资料包括两方面,一是犯罪案情背景资料,二是个人履历背景资料。每一个职务犯罪人员的查处基本上都要经过“双规”、检察院收审、看守所羁押、法院宣判、监狱服刑这样一个过程,时间跨度少则数月,多则一年以上。这期间,与查处对象正面接触、甚至朝夕相处的工作人员至少也有十几位,他们在审讯、查抄、看管、整理司法文书的过程中对罪犯的案情了如指掌,尤其是对一些细节的掌握更是局外人难窥其详的。因此,对不同时期办案人员的采访就成了挖掘案件看点的关键所在。这种采访能使记者最大限度地占有案情背景资料,为采制出有“个性”有特点的报道奠定基础。相比之下,犯罪分子的个人履历背景资料比较容易获得,这对把握案情脉络,探求其犯罪根源都有一定帮助。但由于话题敏感,顾忌颇多,许多查处对象的原单位领导或同事都回避采访,即使接受采访也多是冠冕堂皇之语。因此,占有此类背景资料的重点可放在对当事人案发前影像及文字资料的收集上。即便有知情者肯予配合,接受采访,也要考虑具体情况,或慎重选用,或做技术处理。
  以平视角度相沟通。如果说占有背景资料是进攻城池打外围,那么,与职务犯罪当事人的直接接触就如同沿城池突破口直逼指挥中枢,若进击顺利则一举拿下,若行止失当也可能功败垂成。在收审的职务犯罪人员中,绝大多数在案发前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有的还担任较高的领导职务,几乎都受过良好的教育。面对执法人员,许多人难以适应社会角色的变换和人生落差,一时还放不下“身份”,因此,采访他们切忌居高临下,一定要以平等的视角相互沟通,斟酌语气遣词,尊重对方人格,在这种平等的氛围中,你就有可能探知一个人在历经心灵磨难后所流露的痛苦反思,窥见在长吁短叹、追悔莫及的泪水中所展现出的心路历程。而这发自内心、不加掩饰的忏悔表述,最能代表其人之“个性”,也最能打动受众的心。
  在尊重法庭判决和对方隐私前提下的客观公正。职务犯罪案件多涉及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若想笔下生花,放大看点,也是很容易做到的。但一些所谓“花边”或“内幕”是终审判决书上所没有的,有些还涉及当事人隐私。如何把握这个“度”,我想还是应该从报道的客观公正和社会效果上下工夫。每一个职务犯罪人员并非都是天生的罪犯,许多人在实际工作中都曾为党和人民做过这样那样的贡献,他们失足落马,滑向深渊,既有个人因素也有外部原因。在报道中,记者一定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给予客观的分析、评价,而不能一损俱损,脸谱化,甚至妖魔化,否则既违背法治精神,又有悖职业道德。我们采制此类报道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警示和教育,若揪着“花边”津津乐道,或围绕“内幕”大加渲染,我们的报道目的恐将弱化,受众的解读取向也将走偏。

  个性化是生命

  正像每个人有各自不同的指纹,每一起职务犯罪案件的主体也千差万别,这就为我们采制个性化报道提供了可能。当许多类似报道现诸媒体,人们不会把胡长清、成克杰混为一谈。同为显赫高官,胡长清以书法自负,成克杰为红颜整容,这些生动细节人们还记忆犹新。这些打着“个性”烙印的细微之处,有时就是他们犯罪生涯的切入点,有时也是他们走向深渊的休止符。个性化的报道让犯罪主人公从平面走向立体,还原成有着七情六欲的普通人,也就更真实可信,更能撼人心魄。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往  事
  青 未 了
  健    康
  法  鉴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