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青年记者 -> 青年记者2004年第七期 

 

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
欧阳霞
2004-07-19 13:50:31 

  市场经济对媒介的最大改变是在消费者领域确立了新闻产品的消费者——受众的主体地位,在生产者领域确立了媒体自负盈亏的独立经营者的地位。对受众的“迎合”和市场理念,使传媒在商业化操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新闻娱乐化”现象。新闻娱乐化产生和发展源于深刻而复杂的原因,然而它与当今传媒的受众心理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新闻娱乐化过程中,媒体无论是在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新闻的表现上,都渐渐走向了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道路。

  惰性心理——受众在接受新闻时不希望引起心理结构的改变

  人是有惰性的,就是说人在接受传播信息时,因为人的惰性心理,往往选择省时省力就能获取的信息。 美国传播学大师威尔伯·施拉姆曾经设计了一个数学公式:可能得到的报偿÷需要付出的努力=选择的概率。意思是说,预期报偿(满足需要)的可能性越大,而费力的程度越低,选择某种传播渠道讯息的概率越高;相反,预期的报偿很小,而费力程度很大,那么选择的概率就很低。有了这一理论支持,就不难理解传播者为什么要“尽力使硬新闻软化”、“强调新闻的故事性、情节性”、“写作中加入人情因素,加强贴近性”、“走新闻故事化、文学化”了,因为这是受众的接受心理需求决定的。
  对于受众来说,新闻信息带给他们的娱乐过程就是同化的过程,娱乐顺应了受众原有的认知体系,娱乐使我们的舒适和愉快的直接感觉兴奋起来时,并不要求精神的努力,它使人获得快感而不需要心理上的改变,不用动脑就可以完成;而其他非娱乐消遣功能的新闻信息带给受众的常常不是“快乐”,而是要求受众付出努力的,需要其加入主观性和能动性的创造,调用受众原有的经验、理解、决定和判断,对新的刺激加以注意、解释和记忆,这常常是人本性中不情愿的。而且,娱乐化新闻受视觉文化的影响,强调新闻的现场感和描述性,强调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这样的新闻更加直观、更加生动具体,也就容易使受众接受和理解。新闻娱乐化就是选择和加工出了相对的容易让受众注意和理解的新闻信息,而有意回避了受众潜意识中不愿意接受的或不容易接受的信息。
  人一方面有着先天的惰性,希望能够自如地应对外部世界,因为主动同外部经验不会引起心理结构的大的改变,从而不会使人感觉到紧张,正如短时间的轻松散步令人愉悦但并不能改善身体的机能一样。但另一方面,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又不能满足于原有的心理结构,要适应新的事物必须改变原有的结构,这与高强度的运动一样,运动过程往往伴随着紧张的痛苦的感受,而它却能使肌肉、骨骼和韧带得到锻炼,从而增强身体素质。所以,有着明确自我意识的人是不满足于娱乐化新闻的,他会有更高的阅读需求。
 
  接近心理——真正同媒体融为一体是实现受众接近心理的重要方法

  1967年,美国学者杰罗姆·巴伦(Jerome Barron)教授正式提出了接近权(the right of access to the media)的概念。广义的接近权包含的范围很广,如参与媒介的娱乐节目或媒介发起的社会活动,在媒介上刊登新闻性、文艺性、学术性作品等。狭义的接近权则是指:每个公民都有在媒介上发表意见、观点的自由,是表达权的一种,即通过新闻媒介而实现的表达权。让受众亲身参与媒体的各项活动,真正同媒体融为一体,这是实现受众的接近心理的重要方法。新闻的娱乐化的一个外在表现便是强调参与性,不光让你看,还要让当事人和受众真正成为新闻的主角。对于广大的受众来讲,能够亲身体验倒媒体的运作,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接近,也是心理上的接近。亲身体验的参与性、节目难度的挑战性、游戏结果的不确定性对受众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受众变“受”为“传”,受众作为读者、听众、观众或嘉宾、网民踊跃参与热点话题的评说。《实话实说》、《有话大家说》等电视谈话类栏目,因其为受众提供了作为传播主体的舞台而备受受众的喜爱。新型网络媒体的公众论坛,就更为受众随时随地对热点问题发表见解提供了方便。娱乐化的媒体把重大严肃的硬新闻转化为富有个人色彩、戏剧性和故事性强的软新闻,更能引起作为个体的受众的共鸣,进一步拉近和受众的心理距离。
   在现代高科技如卫星通讯、因特网的武装下,同步新闻、现场新闻已是常见的新闻传播方式,即从TNT时态(TodayNewToday)发展到NNN时态(NowNewNow)。受众之所以喜欢现场新闻,是因为现场新闻满足了他们的接近心理,受众的接近心理包含着对于新闻第一时效的新鲜感,也包含着对现场细节感觉冲击的刺激感。在伊拉克战争直播期间,人们一觉醒来,便想知道今天又有多少人阵亡,美英联军离巴格达还有多少公里,萨达姆是不是已经被炸死。很难说是人们对战争的关注激发了电视机构的热情,还是直播刺激了人们对战争的关注,但不管怎么说,直播这一现代传播手段,几乎可以说是传媒满足受众接近心理的最高也是最完美的形式。

  消遣心理——受众将娱乐化的新闻作为缓释心理压力的通道

  受众的需求不再仅仅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人们除各类信息的获取之外,他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消遣的心理需求。尤其在我国当今经济转轨的历史转型时期,人们处在价值体系的断裂期,大众内心常常会感到抑郁、失落,人们从来没有这样强烈地需要某种娱乐,需要某种宣泄情绪和缓释心理压力的通道。同其他娱乐相比,娱乐化媒体的娱乐搞笑、煽情刺激的节目形式、报道手段无疑更为广泛和简单,它们提供娱乐新闻和其它轻松休闲的节目,用轻松活泼的语言和幽默的风格营造出娱乐氛围,为受众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在调笑、戏说中,人们的压抑情绪得以转移,精神压力得到了缓解。由于受众缓释压力、转换心理情绪需求和融洽人际关系需求的存在,决定了对娱乐的需求,这也正是娱乐化的媒体受欢迎的原始动因。新闻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也不例外,它使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的时候,关注眼前和个人的境遇和感受,追求欲望满足的快乐,满足自我宣泄与表达的需求,使其忘却愁苦和烦恼。
  需要注意的是,消遣娱乐功能对于受众来说是有时间性的,或者说是暂时的。受众往往通过娱乐使自己潜意识中的缺憾得到宣泄和释放,从而缓解和消除心理上的不平衡。这种需求虽然急切,但一经满足,甚至是部分满足,它就会被消除和缓解。相反地,提供决策依据的功能则侧重在满足受众长远的需要,具有高层次和深层次的价值,受众可以在获得信息之后的长时间内不断地回味和借鉴。
  总之,受众是传播活动的最终完成者,是新闻文化的主体,受众的心理需求客观上左右着新闻的走向。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受众需求必然是决定新闻选择的最后力量。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上一条:文化娱乐报道为何“走偏”
下一条:张雅娟 张华念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往  事
  青 未 了
  健    康
  法  鉴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