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著名演员、全国人大代表赵本山的“限制娱乐新闻恶意炒作”的提案颇受瞩目,一度成为热门的娱乐话题之一。净化文化娱乐报道,提升报道品位,还广大受众一片新闻净土,无疑是当前亟待正视的课题。
低俗与虚假:娱乐报道沉渣泛起
一些娱乐报道为何让人们乐不起来?至少有两点不可不察:
其一、娱乐报道的低俗化。娱乐报道注重明星效应,围着明星转无可厚非。然而,在明星的娱乐爆炒中,人们注意到,一些媒体将好端端的娱乐报道情色化。娱记们“眼睛向下”,热衷报道明星的婚外恋三角恋,对性交易性丑闻一类,极尽铺张渲染之能事。低俗化让热衷此道的媒体娱乐空间急剧萎缩,在迎合部分人的低级趣味的同时,让大多数受众“难以下咽”。
其二、虚假报道。一些妙笔生花、有鼻子有眼的娱乐报道最终被揭下“画皮”,原来不过是捕风捉影的传闻、子虚乌有的假新闻,让人直呼上当。试举几例:2004年2月,某报报道“黄定宇取保候审,警方仍在取证,强奸顺奸尚未确定”,居然臆造出“顺奸”这样莫须有的法律术语。2004年3月,多家媒体报道“李连杰修行佛法遁入空门”,结果证明子虚乌有,纯属误报。诸如此类,可见一斑。另一类真假难辨的娱乐游戏更是让人防不胜防。从当年轰动全国的“张艺谋王海珍恋爱事件”到最近一度炒翻天的张铁林、周璇“性交易案”,黄健中“性丑闻事件”,当事人一手操纵,上当的不只是受众,还有不少跟风的媒体。媒体沦为“帮闲”和某种意义上的牺牲品。
低俗化取向和虚假报道的混迹,降低了娱乐报道的整体品位,腐蚀着娱乐新闻的肌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娱乐新闻一旦与主观臆造和演绎“牵手”,人们就有理由置疑:媒体的公信力何在?
娱乐报道“走偏”探源
在一些媒体和媒体人那里,好端端的娱乐报道“剑走偏锋”,决非偶然。
忽视社会导向导致部分娱乐报道“变味”。透过一些娱乐报道的虚假泡沫和低俗化,人们不难看到:制作者商业原则压倒了道义原则,舆论导向的缺失和功利主义的驱动形成鲜明对照。对市场化的过分追逐从某种意义上让媒体放弃了社会守望者的职责,甚至放逐了社会良知和道义,沦为醉心于娱乐商品制作和贩卖的商人。
片面追求市场效益使一些娱乐报道降格以求。在残酷的市场竞争面前,一些媒体为了赢得受众,抢夺“眼球”,不惜把“宝”押在趣味低俗的报道上,把庸俗当成通俗,试图靠渲染“情色”、刺激感官本能胜出。娱乐成分不足,就靠“生花妙笔”包装,以至于凭空演绎、主观臆造,让虚假报道蒙混过关。一些媒体为了抢发新闻,“只求快速不求真实”,或者为了“抢独家”淡化了真实原则,新闻专业理念让位于市场理念,导致娱乐新闻真实性打了折扣,甚至以虚假示人。有的媒体在操作中注重“瞬间”原则,忽视对新闻真相的探求,把目光投向所谓的最具刺激性和冲击力的场景,到头来一桩新闻事件被切割得支离破碎,人们看到的是被戴着“有色眼镜”的报道者“放大”的一点,和真相无关。
当然,仅仅把板子打在媒体身上似乎也未必公允。作为越来越讲究传播互动的媒体,提供什么信息,背后离不开受众的引导和激励。某种意义上说,低俗化的娱乐报道之所以泛滥一时,无疑与这类报道存活和落地的现实土壤有关。因此,在呼唤媒体扮演好“社会守望者”角色的同时,提高受众的素质和娱乐品位同样不容忽视。
提升娱乐报道品位
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人们对娱乐消费的追求赋予当前娱乐报道无限的空间。
把最好的娱乐食粮奉献给公众,提升娱乐报道的品位,是当前媒体义不容辞的选择。
首先,娱乐报道要把好导向关。坚持把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第一位是新闻工作者应遵循的准则,社会导向同样是文化娱乐报道的生命线。强调市场取向决不意味着弱化社会导向。
其次,娱乐报道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迎合和引导的关系,报道与炒作的关系,收视率、收听率、阅读率和品位的关系,不可偏废。
另外,媒体工作者应强化自律意识。当前媒体娱乐报道队伍不断膨胀,呈现出低龄化趋势。娱记们应清醒认识到娱乐报道的大众指向,尤其是受众群体中不少是青少年。当前,结合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媒体工作者应加强自律,自觉抵制低俗之风,使文化娱乐报道真正成为雅俗共赏、健康向上的精美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