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面对突发事件和容易引发争议的事件,我国的传统媒体往往在报道中呈现出“一个声音”、“集体失声”等现象。网络媒体的出现,使人们在选择信息、反馈信息上具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增加了人们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原来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一直被动的受众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利,这是近年来网络舆论得以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网民人数在2003年底达到7950万,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互联网大国。在经历了网络泡沫的寒冬之后,传统媒体创办的网站、商业网站和个人网站稳步发展,网络媒体和网络舆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与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具有全天候、自由性、交互性等特点,因此在舆论引导上,网络媒体能更迅速、更广泛、更直接、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意见信息和事实信息,吸引更多的主体参与到舆论的传播中来。从目前来看,网络舆论的存在空间主要在网络评论和论坛,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言论,即使被网站管理者采取封IP和网名等方式加以限制,上网人员仍然可以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突破。 网络媒体的这种特征带来了网络舆论的低控制性。首先,因为网络舆论参与人员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导致在传统媒体中行之有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准则失去约束对象;其次,网络言论发表者的素质不可控制,很难辨别其提供信息的真伪;再次,由于没有传统媒体组织结构中的“把关人”,信息“发表”的形式、位置等最终呈现给受众的资源无法控制。因此,网上舆论往往优劣并存、泥沙俱下,混乱的舆论对社会的正常运转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可忽视。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互联网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对整个社会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针对网络媒体自身的特点,完善对网络舆论的引导。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强化对网络舆论的引导: 1、完善网络实名制度,加强技术措施在网络中的应用。网络上的自由也只能是相对的,这种自由是以不违反法律、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为前提的。主管部门要通过对上网场所的整治,进一步推行网络实名制,加强对上网人员的管理;可以利用自动过滤系统等网络技术,提前介入对网络舆论的“把关”;网站应利用数据备份系统,全面记录上网人员的数据信息。在技术上,确保创造一个既宽松又相对严格的网络舆论环境。 2、建立一支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高的论坛管理队伍。“把关人”必不可少,特别是对论坛中的一些言论板块,应该配备专门人员进行管理,遵循及时、准确、适当的原则,对所有发表的言论进行梳理,必要时起到引导言论方向的作用。 3、政府部门切实做好政务公开。实践证明,透明度不够,暗箱操作,是引起人们误解继而引发网众激愤的主要原因。当前,我国不少政府部门已经建立了发言人制度,新闻发言人要注重对网络信息的掌握,及时澄清和说明相关真相,消除相关误解。在“宝马车撞人案”中,黑龙江省有关省领导多次出面澄清相关情况,即对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发挥了重要作用。 4、积极发挥传统媒体在引导舆论方面的优势。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受众人群类型的广泛性、信息的权威性等方面,具有网络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对于重大突发和容易引发争议的事件,应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联动作用,利用声音、图像、文字在不同的媒体上发布事件的真相和最新的进程,以达到扑灭谣言、澄清事实的效果。 5、网络媒体开辟专门的板块,举办活动,负责对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反馈。网络媒体可以和行政部门合作,建立联动关系,定期把网络信息反馈到有关部门,确保信息通道的畅通,反映网络舆论的发展状态。如,今年“3·15”期间,许多网络媒体就和消费者协会合作,共同接受相关投诉,一方面扩大了网络媒体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给予了消费者更多的反映问题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