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对一份地市党报的印象,就像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一样。一个好人变坏了,人们对他的印象往往改变得比较慢;一个坏人变好了,人们对他印象的改变也往往比较慢。除非有非常特别的事件发生,令人骤然改变印象。印象的改变相比实际情况而言总存在一定的滞后,这就是“印象定势”在作祟。
一份报纸,如何从被人漠视的地位中摆脱出来,变得备受读者关注?这是许多报社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提出三点拙见,以供参考。
方法一:暴风骤雨法
如今已进入“眼球经济”时代,报纸要讲究“视觉冲击力”。大标题、大照片等在版面上的大量出现已是平常事了,但这些都只是形式上的东西。如果没有好的内容,再大的标题、再大的照片也只能是易破的肥皂泡。笔者曾与一位热心读者交谈,他说某某日某某报为某某单位发了个头条,“没有内容!”读者如此评价,没有点明的话是“这样的头条不发也罢,这样的报纸不看也罢”。
要想提高报纸质量,迅速改变读者对报纸的印象,就需要进行形象改变的整体策划,经过精心策划的报纸运营才会是事半功倍的。具体操作时,可以选择一个好的契机,比如报庆、国庆等重大节日,或正值重大新闻事件的发生,以此为起点,报纸发表一个宣言或承诺类的“致读者”,对报纸的采编、印刷、发行等质量和时效、报纸的独特优势等公开承诺,而这一天的报纸就是这个承诺的最佳体现。以此为起点,进行一系列操作,特别要突出“稿件”(含新闻照片)这个基本单位,力推震撼力极强的“独家新闻”,天天有亮点,周周有高潮,月月起波澜,始终以强势的新闻作品抓住读者的眼球。这样,报纸上的每一个“稿件”都将在当天形成街谈巷议、茶余饭后的谈论话题和焦点,久之,读者对报纸的印象,就会在这种暴风骤雨式的视觉冲击下彻底改变,由天天漠视其存在变为须臾不可掉以轻心的强烈关注。如果只是零零星星地偶尔发几篇好稿件,是不会有什么印象改变可言的。
方法二:全面刺激法
这种方法就是为提高报纸质量,改变读者不良的“印象定势”,采取一切可以利用的刺激手段,“强迫式”地让读者接受报纸的新形象,让这个城市的绝大多数读者在除睡眠之外的时空里,每天多次“遭遇”报纸的新形象,走到哪里都会不经意间看到有关报纸的信息。
这时,不可拘泥于只在自身报纸上进行宣传,因为对那些漠视这份报纸的人来说,在本报上无论做多少宣传都是无济于事的,因为这些读者根本就不阅读你的报纸。所以,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传播渠道进行宣传,比如通过电台、电视台、网络、短信等传播方式广泛进行新闻宣传、广告宣传,利用马路广告、车体广告、楼体广告等多种广告形式,甚至要利用送到读者门上的形象宣传广告开展宣传。此外,报社要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与社会各界广泛合作,共同策划大型活动,如体育比赛、文艺演出、企业形象打造等,让读者的脑海里始终存在着报纸的“一举一动”,形成对报纸的强烈的“阅读期待”。
方法三:细水长流法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谓细水长流法就是埋头办报,精益求精,不事张扬,持之以恒,把工夫下在办报上,靠质量的提高赢得报纸美誉度的提升。这是目前大多数地市党报的通常做法。
运用这种方法,关键是要高度重视读者,通过精细的市场调查细分读者群,对读者进行分层次研究,准确掌握他们的特点与喜好。这是对版面进行准确定位的重要依据。版面定位就是报人要十分清楚这个版面是办给什么样的读者看的,一定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特定读者群的需求,只有这样,才会塑造出影响力。
笔者认为,如果党报记者能够走入普通百姓家中与他们交朋友,比如每位党报记者与一百个各层次的家庭交朋友,他们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就乐意并能够及时地与记者沟通,报社则视百姓家的小事为大事,为他们鼓与呼,选择他们反映的情况或线索中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发表在党报上,这份报纸的群众基础就一定会越来越雄厚。
读者的丧失就是党报影响力的萎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读者是水,报纸是舟。报纸为读者行春风,读者就会乐为报纸送秋雨。细水长流法,就是通过版面与读者交流,施以影响,加深印象。这种方法传统有效,但震撼力不明显,显得过于低调。
一切都是变化的,惟有变化是不变的。应该说,只有不想改变的报人,没有不可能改变的读者。要想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这样才能迅速有效地打动读者,影响读者,彻底改变读者过去对报纸的印象,令其对报纸从漠视到重视,从重视到阅读,从阅读到订阅,进而成为忠实的购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