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读者要求,《中国经营报》记者就都市类报纸竞争力监测结果出台的过程和背景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竞争力研究项目的负责人金碚博士。 金碚指出,报业竞争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是报业进行市场化改革不能回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就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委托中国经营报社竞争力工作室进行“中国报业竞争力监测”的初衷。但是,竞争力在本质上是一个非常内在的、长期性的决定因素,要把它以显示性的指标表现出来肯定会丢失一些信息。而且,我们只能做到尽可能地接近竞争力的实质,而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把这个实质完全揭示出来。 从专业数据调查的角度看,监测的第一步是确定调查样本,第二步是建立针对报业的竞争力监测模型,第三步是确定数据来源。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目前条件下,要取得非常准确的报纸统计数据是比较困难的。从所能获得的相对比较可靠、比较能够反映现实、公众认可度比较高的数据中,项目组选择了三个数据来源。一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编发的《2003年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实际上反映了2002年的情况,即2003年年检数据库资料;二是慧聪媒体研究中心提供的2002年度的全国报刊广告见刊额;三是央视市场研究有限公司2002年秋季到2003年春季全国读者调查数据结果中的“阅读率”指标。 金碚还介绍了具体的监测过程:首先选择了经济运营状况较好的200余家都市生活类报纸,然后对2003年年检数据库中的异常数值进行了核对或剔除,确定160家进入监测范围。按监测模型计算出前30名,然后加入广告强度指标得出报业竞争力的基础指标监测结果(在综合得分中占70%的权重)。在基础指标结果的基础上,再加入央视调查指标得出的阅读率指标(占30%权重),计算出得分最高的前20名。从统计技术上说,可以认为这20种报纸就是目前可以量化表现出来的国内竞争力最强的都市类报纸。 金碚强调指出,从科学性意义上说,监测结果仍然只是在数据可以显示的限度内反映竞争力的实际情况。希望大家不要把竞争力监测数值的意义绝对化。排名第一第二并没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重要的意义在于确实存在竞争力的明显差距,即强弱之间的显著的聚类差别,这是非常值得进行分析和研究的。监测结果的价值不是排名,而是提供了一组统计分析的数值,可以供在深入研究报业竞争力时做参考。有些人把监测结果说成是“排行榜”,其实是一种误解或曲解。 竞争力监测是一项需要持续进行的科学性工作,监测数据还要不断地更新,尽可能提高数据的质量;监测模型也需要不断完善,使之尽可能排除异常因素和不实数据的影响。“本次监测虽然是初步尝试,但据业内权威人士评价,监测数值是可以达到80%~90%可靠度的水平的。当然其中也确实可以发现存在一些不完全能解释的数值现象和疑点,但因严格遵守监测的技术准则,我们没有权力进行人为调整,只能坚持计算出多少就是多少,数据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金碚说。 金碚说,他注意到都市报竞争力监测结果受到业界高度关注,有的报纸给予充分肯定,也有的报纸提出一些质疑。一些报纸最不服气的是“数据不准”和“数据陈旧”。这实际上涉及两个不同的问题,一是技术问题,人们当然希望使用最准确最及时的数据,但这取决于统计技术条件和各报社的配合程度。二是诚实问题,即各报社是否提供了真实的数据(报纸年检数字最终还是报社自己提供的)。不满意本身就是一种动力和压力,我们希望这种不满意可以转化为推动建立一个能够提供或收集更真实数据的渠道和机制的动力。如果此次竞争力监测能够促进对此形成共识,也可以算是一个积极的贡献。 金碚说,我们非常欢迎善意的和积极的质疑。质疑意味着被关注和重视,质疑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不完善之处和进一步改进的方向。而且,质疑者的姿态本身也可以被作为竞争力分析的对象。科学的建设性的质疑反映了质疑者对竞争力的探索精神和积极思考;不科学的质疑反映了对竞争力研究的不甚了解和不知所措;想当然的“质疑”反映了某种误解和不求甚解;而出于自利目的的“质疑”甚至歪曲事实的炒作(例如无中生有地指责监测“收费”和“功利性”等),实际上反映了自身竞争力的脆弱和竞争手段的不当使用。 (来源:《中国经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