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都市生活类报纸竞争力监测报告”本想闪亮登场,没料到却弄了个里外不是人,碰了一鼻子灰,好不尴尬。这一结局还让人想到了以前有些人推出的一些所谓的排行榜,如在一份对各地权威报纸的排行中,把济南最权威的报纸说成是《济南时报》,《齐鲁晚报》排在第二,这让济南人一看就知道这份报告的制作者不了解当地报业实际,只是顾名思义闭门造车。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时下一些媒体测评备受非议呢? 方法不科学 没有正确的方法作指导,不管费多大的力气,其监测结果也不能真实反映当前的传媒业现实,甚至会出现南辕北辙的结果。媒体测评是一个非常理性化的工作,应该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而不应采取像一般社会科学课题的思辨式研究方法。 数据不准确 应该承认,对当前国内传媒业的监测的确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课题,因为我们传媒业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各类信息还不够公开透明,竞争中的非市场手段还被大量运用,比如,一些关于报刊的最基础的数据,我们就无从掌握。 当前,关于报刊的发行量,有个很好笑的说法,说国内报刊的发行量像大姑娘的年龄一样是个不可问也永远得不到准确答案的问题。可以说,只有印刷厂的机器才知道一份报刊的印刷量,但至于实际在市场上发行多少,则更是个“测不准”的模糊数字。 还有,各报刊的广告见刊额。如果只是根据各报提供的刊例价来计算各报的广告收入,其与实际收入的差距是非常大的。比如,两份报纸的整版广告刊例价格可能是相同的,但甲报实行4折优惠,乙报只实行8折优惠,这样,同样是刊登了一个整版的广告,但乙报的实际广告收入却是甲报的两倍。 对这类数据的获取,如果不亲自搞一些科学的报摊实地调查,仅凭各报提供的一些注了水的数字,或只是在网上查一下有关的数字,那是不会准确的。 过度技术依赖 由于科技手段的进步,现在的一些数据计算工作都可以由一些软件来进行,这大大解放了人力,但并不是光靠电脑就可以万事大吉了。电脑所做的只是一些最基础的数据计算处理工作,至于最终的测评结果,必须由研究者根据各种主客观情况进行推理论证归纳总结,必要时,还要做纠偏处理。此次“国内都市生活类报纸竞争力监测报告”的制作就过于依赖了软件处理,没有最后进行纠偏,结果就显得生硬可笑,这是一个教训,值得后来者吸取。 急于求成 由于受媒体上各种排行榜成功地吸引了众多注意力的影响,当前的媒体监测、媒体研究界也存在着一些急功近利的倾向。不管时机是否成熟,不管自己的研究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他们往往等不及再与现实对照一下就匆忙公开发布,意图抢个先,混个脸熟儿。而监测是一种很严谨的研究性工作,要按照一定的程序来进行,每省略一个环节,就增加了一分非理性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