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青年记者 -> 青年记者2004年第三期 

 

媒体招聘考试的重点和误区

2004-03-16 09:39:56 

  现在,媒体用人多实行聘任制,与其他事业单位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以说,全国大部分媒体已是用人皆聘,凡聘皆考,考试(包括面试、笔试)成了进入新闻单位工作的第一道门槛。但考什么,特别是笔试考什么,又是各家自有千秋,大致看来,有以下几种类型:一种为传统型,就像高等院校招研究生考试一样,考题是老三件,时事政治、新闻理论业务知识和写作,每样都有一点儿,当然,以写作为主;第二种则像中国古时的科举考试,一篇文章定终身,即所谓的考试只是让你写一篇文章;第三种则多少有些与时俱进的意思,吸收了公务员考试等现代化考试的思路,加入了一些智商、心理测试的内容。以上三种考试,应该说各有其利弊,当然,任何考试都是有其片面性的,这里我们暂且不谈,先来看看媒体的从业者——记者编辑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方面的能力和资质,这也是拟定考题的根本依据。

  记者的主要能力是发现力 

  记者何为?记者的职责是发现人们未知的新鲜事情,是天然的职业发现者,发现力是一个记者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能力,一个记者发现力的高下往往也决定了其在新闻工作中成就的大小。在信息共享独家新闻越来越难以找到的今天,发现力显得更加重要。
  比如,去年伊拉克战争期间,国内大多数媒体都是依赖着新华社等中央级媒体的稿件过日子,各报刊关于伊拉克战争的内容也都是大同小异,即便有不同也不过是排列组合的不同而已,但时任某报编辑的时寒冰却通过对美国媒体的报道的分析,发现拯救美国女兵林奇是一个人为制造出来的假新闻,他发表了《质疑美军拯救大兵林奇》一文,成为当时的一大独家,反响强烈,后来事实的发展也证实了他的质疑。这就是新时代记者编辑发现力的威力所在。

  编辑的主要能力是创新力

  与记者相比,身处后方负责新闻加工制作的编辑的最主要的能力应该是创新力,就是在媒体表达上的创新能力,因为,并不是每天都有那么多的新闻发生,很多事情都似曾相识,媒体对它们的报道的创新就尤为重要,就是要在报道时让这些事情显得新鲜有趣,这需要编辑在制作表达上做出新花样新形式。
  比如,在每年的一些重大节庆日,媒体的编辑创新制作出与众不同的报道内容,是一个媒体在与同行的竞争中胜出的关键。2001年,当北京申奥成功后,各媒体集中火力报道这一特大消息,但多是你有我有的一般性内容,惟独《三联生活周刊》的封面报道“贫嘴张大民的奥运生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像,也向读者展示了该刊编辑的创新能力。

  媒体人的共同能力:信息整合再学习能力

  信息整合能力,或者说再学习能力是传媒从业者应该具备的共同的能力。因为新闻工作者每天面对的都是新事物,报道好这些新事物需要掌握了解相关的新知识新信息,这就需要媒体工作者具备极强的信息敏感和学习能力,能够寻找到新知识新信息并吸纳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来,从而保持在知识信息方面上的与时俱进,站得高看得远。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当前大部分媒体的招聘考试中存在着一些误区。
  误区一:编辑记者同一标尺
  由于编辑记者在媒体产品生产流程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对他们工作能力要求的侧重也不相同,因此,对他们的专业能力的测试也应该设计不同的测评方案采用不同的试题。对一个人发现能力高低的考查测评和创新能力高低的考查测评显然在题目的设计中要有所区别,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对不同类型人才更加客观有效的测评结果。当前,多数媒体都还没有意识到这种情况,一些工作只好留在试用期中去继续考察比较以确定他们中哪些人适合干什么工作,甚至有的笔试成绩第一的试用者还要被淘汰,其实,这完全可以在第一轮考试中完成。
  误区二:专业偏见
  当前,很多媒体在招聘条件中都指明某些岗位要某专业的人才,其实,这是惟文凭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因为当前人们的学习尤其是国内大学生的学习是相当宽泛的,很多学生都把本专业当成了副业而再主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这样,就出现了一些本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不太擅长而擅长其他专业的现像。所以,指明专业范围有时会人为地缩小了媒体的选择范围,实属画蛇添足。
  误区三:年龄偏见
  国内媒体界一般喜欢招聘年轻人做记者编辑,很多媒体都点明只要30岁以下的人,其实,年龄上几岁的差别并不会导致工作能力上质的差异,并且年轻者和年长者也是各有其优势,很难说年长者就一定干不过年轻者。尤其是在今天的网络时代,年轻人相对的体力上的优势也被现代化的交通通讯工具瓦解殆尽,年长者的经验阅历等优势反而更加突显。国外媒体的那些资深记者编辑的影响之大,是那些年轻记者编辑所无法比拟的,所以,国外媒体招人也往往采用挖角的方式把其他媒体的一些“老人”重金挖来,省了自己培养的工夫。

  (济南)王立纲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上一条:南方报业应聘记
下一条:硬伤掣肘《新青年》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往  事
  青 未 了
  健    康
  法  鉴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